提出
是1932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劳伊勒提出的概念,人对挫折或攻击的一种反映形式。指个人的思想受其欲望和情绪的左右,而不能与外在的客观标准相比较,即从自我出发、不顾现实的主观性极强而又不合逻辑的所谓“愿望思维”。是一种个人认知系统的错乱状态,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主义状况,而不再考虑也不能考虑现实和主观思维认识的核对。心理学家纽科姆(T.M.Newcomb)认为,这是人从危险或者挫折中逃避的结果,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
基本解释我向思维是指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认识和评价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立场和观点去认识、评估事物的思维方式。我向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的方式,是幼儿、文化不发达的人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的思维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2—7岁这一阶段思维发展处于这种思维方式。我向思维的意识性极差, 其思维过程,不按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程序,也不是依靠归纳或演绎,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而光凭直觉、想象、幻想或白日梦,以我为是,我觉得怎么样便怎么样,没有考虑到客观实际, 有时简直找不到任何思维的迹象。在儿童心理学中,我向思维可以是异常的,也可以是正常的。如,我向性是问题儿童的一种,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客观和主观混淆不清,智力低下,行为呆板。至于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则是正常儿童思维的一种水平。 2
对称:现实性思维现实性思维是人对待挫折和攻击的一种反应形式。它是由挫折引起的人的认知和认知系统的错乱。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完全受欲望、动机和情绪的支配,完全不与外在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也完全不考虑现实和主观思维认识的核对。心理学家纽科姆认为,这是个人从危险的境况和挫折的时刻自我逃避的结果。例如,当一个人脱离他的集体时,不去想集体的对与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现实性思维。另外,还有一些现实性思维,它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的幻想欲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