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亦称“我向思维” 。是人对待挫折和攻击的一种反应形式。它是由挫折引起的人的认知和认知系统的错乱。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完全受欲望、动机和情绪的支配,完全不与外在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也完全不考虑现实和主观思维认识的核对。心理学家纽科姆认为,这是个人从危险的境况和挫折的时刻自我逃避的结果。例如,当一个人脱离他的集体时,不去想集体的对与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现实性思维。另外,还有一些现实性思维,它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的幻想欲望。 1
概念缘起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所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思维的病理学观点。布鲁勒把人类的思维分为对立的两类, 一类是内向性思维(一种不受客观现实调节, 只受意向和情绪操纵的、无批判、无明显动机 和目的的随意思维)。另一类是现实性思维 (一种和现实世界相适应、能真实反映客观 现实的一种逻辑思维)。他认为,在人身上 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思维。但是,正常人总是 现实性思维占优势,故其思维活动不会出现 病理状态。然而,一旦现实性思维出现弱化现象,内向性思维占优势时,思维过程就要 陷入病理状态。这时人就会脱离外界现实,整个地沉浸在自我情感体验和主观幻想世界中,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妄想。布鲁勒认为,健康人的梦境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维就是内向性思维占优势的突出表现。2
现实性思维与向我思维按主体对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的意识性而分的两种思维形式。前者指脱离现实,沉湎于自我的直觉、想像、幻想的思维,其特点是对思维依赖客观实际的意识极差,缺乏逻辑程序,完全以个人的主观需要和体验为转移。后者指追求对客观实际适应性的思维,亦称现实性思维,一般常指逻辑思维。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从正常的我向思维发展到唯实思维,是思维活动趋于成熟的表现。一个人的我向思维占据统治地位,思维活动就可能陷入病态。西方某些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推崇我向思维,贬低唯实思维,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表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