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人际交往距离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

公众距离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1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张办公桌那样。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1

个人距离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大概从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对方那样,虽然认识,但是没有特别的关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和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为宜。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1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当无权进入亲密距离的人闯入这个范围时,会令人不安。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地铁和电梯上,由于人员的拥挤,亲密距离常常遭到侵犯。于是,人们尽可能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空间距离。在西方,当你在电梯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里碰到拥挤的局面时,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你不能同任何人说话,即使是你认识的人;你的眼神必须始终避免同他人眼神的接触;面部不能有任何表情;人越拥挤,你的身体越不能随意动弹;在电梯里,你必须看着头上的楼层号码等。1

安全距离的原理野生动物有办法标示自己的领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继承了这个意识。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中 Joe对于空间需求的论述如下:
Foot and leg behavio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observe when you first meet people. It reveals a lot about how they feel about you. Personally, when I first meet someone, I typically lean in, give the person a hearty handshake (depending on the appropriate cultural norms in the situation), make good eye contact, and then take a step back and see what happens next. One of three responses is likely to take place: (a) the person will remain in place,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at that distance; (b) the individual will take a step back or turn slightly away,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needs more space or wants to be elsewhere; or (c) the person will actually take a step closer to me, which means he or she feels comfortable and/or favorable toward me. I take no offense to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because I am simply using this opportunity to see how he or she really feels about me.
Remember, the feet are the most honest part of the body. If a person needs extra space, I give it. If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I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dealing with a proximity issue. If someone takes a step toward me, I know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near me. This is useful information in any social setting, but also remember you should set limits as to what makes you comfortable when it comes to space.
译文如下:
如果你是第一次遇到某些人,那么,对腿部和脚部行为的观察就变得尤其重要。这些动作能告诉你对方对你的感觉。当我第一次见到什么人时,我一般会真心诚意地 上前与对方握手,并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然后后退一步,等待对方的反应。通常会有以下三种结果:(a)这个人待在原地不动,这时我就会知道对方对这样的距离感到满意;(b)这个人会后退一步或稍稍移开一些,于是我便知道,对方需要更大的空间,或不想再待在这儿;(c)这个人会上前一步,离我更近一些,这说 明对方喜欢与我相处或喜欢与我交谈。我不会干涉对方的行为,因为我正好可以趁机观察一下他(她)对我的感觉。【译者注: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决定进行交流的方式,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记住,双脚是我们身体中最诚实的部分。如果一个人需要更多的空间,我们应该满足对方的需求。如果对方感到很舒适,我们可以不必考虑距离问题。但是,如果对 方上前一步,我便知道他们愿意离我再近一些。在社交场合中,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记住,你应该根据自己对空间的舒适感设定一个距离底线。2

小结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