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光周期性,物理化学和自然科学专用术语,是指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所形成的昼(夜)长短变化引起的生物反应。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每天昼夜长短比例不同,对植物的开花结实具有明显的影响,这叫做光周期现象。光周期性现象是加纳(W.W.Garner)和阿拉德(H.A.Allard)于1920年发现的。
对生物的影响1天的光照时间如不短于临界日长(criticalday-length),生物就不会产生反应,这称为短日性;1天的光照时间如不长于一定的时间,生物也不会发生反应,这称为长日性。临界日长可因各种现象而有显著差异,此外,如果在给予一定时间的长日条件之后不给短日条件,则不能引起生物的反应,这称为长短日性;相反,如果给予一定期间的短日处理后不给长日条件,也不能引起生物的反应,这称为短长日性;与光周期性无关的反应称为中性。对植物的花芽形成中的光周期性已有不少研究,在大量的其它现象中,如茎的生长、块根和块茎的形成、休眠、落叶乃至各种昆虫、鸟、鱼类等许多动物的生殖腺发育、休眠等现象中,认为也具有这种性质。2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每天需要有12小时以上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数在12小时以下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黑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中间性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只要生存条件适宜就可开花结实。
研究重要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植物栽培中,花期的控制以及引种工作中,研究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也有明显的光周期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