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英文全称]**classical conditioning
引起经典条件作用典型程序包括不确定的刺激与一些较重要的刺激。那个在中性刺激中的刺激可以是在调查研究中任何不导致生物体明显的动作反应的事件,巴浦洛夫将此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相反地,那些个重要的刺激应能唤起先天的的反应。巴浦洛夫将它们分别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和“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R)。
如果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被再三成对出现,最后这两个刺激开始相关联,生物体开始对条件刺激发生动作反应。巴浦洛夫将此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经典条件作用已经以多种不同方法在三个物种上被证实。1
经典实验根据巴甫洛夫的工作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性刺激物重复地同一非条件刺激物相继或同时呈现,直到不呈现非条件刺激物该中性刺激物单独也能诱发该非条件刺激物所能引起的反应时为止,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在狗身上最初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是这样的:用皮带把狗固定在隔音室的食物台前的位置上,用漏斗和皮管从狗的经外科手术做成的唾腺瘘管口收集唾液,通过描记装置记录下来。实验开始时,先呈现一个声音,这时狗并无分泌唾液反应。然后,将声音和食物同时呈现,(一般声音略先出现数秒)。多次重复后,只有声音出现就可以引起狗分泌唾液了。这说明声音(无关刺激)通过食物(无条件刺激)的多次强化后,获得了具有食物信号的性质,成为条件刺激,可独立地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叫做条件反射。牢固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物还可作为强化刺激物同新的无关刺激物结合,形成第二级或更高一级的条件反射。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结果已得到了普遍证实。人和动物的许多研究提示某些躯体症状可能有条件作用的成分。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在一个以人类为受试者的实验中,将突发性强噪声同小白鼠配对呈现,成功地在一个本来喜欢玩白鼠的11个月的婴儿身上造成对白鼠恐惧的条件反应(“小艾伯特实验”)。不仅如此,对白鼠的这种恐惧反应还泛化到其他动物和带毛的东西,如白兔、狗、头发、棉花和带毛的玩具等。这个实验说明,人类的某些疾患或适应不良行为可能是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根据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对这些适应不良行为或疾患进行矫正或治疗。事实上,沃尔坡和拉扎勒斯等已经设计出一些“反条件作用”技术,如系统脱敏法、消退法、情绪冲击法和内爆法。 3
假设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的一种虚伪的条件作用现象。在一个研究情绪反应的学习过程的实验中,实验者将一只罗猴固定在一把椅子上, 以突发性电击作为非条件刺激物, 以铃声作为条件刺激物。电击可引起特征性的恐惧反应,而铃声与恐惧反应无关,故为中性刺激物。实验者采用反向条件作用法,即先给猴电击, 电击结束后再响起铃声。如此十次试验后,在实验室中单独铃声就可引起罗猴恐惧反应。这似乎说明已出现了反向条件作用。为了搞清恐惧反应是否为反向条件作用的结果,实验者另换了两只罗猴,也做了十次试验。但每次试验只给电击,没有铃声跟随。结果,经十次电击后,在随后的几天里,只要将它们带进实验室放到椅子上,铃声(或其他突发性噪声)均可引起特征性的恐惧反应。然而,如果在室外,铃声便不能引起恐惧反应。这就说明,铃声之后发生的恐惧并不是对铃声本身的条件反应,而是实验情境所致。铃声虽然同电击多次配对呈现,但其刺激价值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对铃声的逆向条件作用并没出现, 出现的是假性条件作用。参见“反向条件作用”。4
应用关于经典条件作用的知识可以帮助你理解重要的日常行为,比如在情绪与偏好上,如果你对生活中的实践特别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形你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为什么自己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偏好?你可以退一步问问自己,这是否是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物?
想想以下这些情景:
◆你认为你会愿意吃做成了狗屎形状的奶糖么?
◆你知道那个装糖的容器错误的标成了毒药,你认为你还会愿意喝从这个容器加糖的糖水么?
◆你认为你会愿意喝浸泡过消毒蟑螂的苹果汁么?
如果这些情景中的每一种都让你说"决不!",你其实并非个别的例子。经典条件反射---“这真恶心”或者“这有危险”---胜过了这东西其实没问题的知识。由于经典条件反射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思想形成的,它们也很难通过有意识的推理来排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