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阿拉伯婆婆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铺散多分枝草本,高10-50厘米。茎密生两列多细胞柔毛。叶2-4对(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见下面),具短柄,卵形或圆形,长6-20毫米,宽5-18毫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且几乎等大;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花期长仅3-5毫米,果期增大达8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睫毛,三出脉;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4-6毫米,裂片卵形至圆形,喉部疏被毛;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长约5-毫米,宽约7毫米,被腺毛,成熟后几乎无毛,网脉明显,凹口角度超过90度,裂片钝,宿存的花柱长约2.5毫米,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毫米。花期3-5月。2n=28

和婆婆纳V. didyma Tenore体态很象,区别在于本种花梗明显长于苞片(或称苞叶);蒴果表面明显具网脉,凹口大于90度角,裂片顶端钝而不浑圆,染色体倍数也不同。3

基本信息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为归化的路边及荒野杂草,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3

经济和生态影响:为夏熟作物田重要杂草,在沿江和沿海地区及丘陵山地,对小麦和油菜造成严重危害,也危害棉花幼苗。同时是黄瓜花叶病毒、李痘病毒、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

首次发现或引入的地点及时间:1933年采自湖北武昌

起源:欧洲、亚洲(西部)

扩散途径:偶尔带入

生境类型:田间、路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

生活史:种子繁殖。苗期秋冬季,花期2-5月

营养和环境条件:较喜旱,不耐湿;对土壤pH要求不严

可能扩散的区域:长江沿岸及其以南、西南地区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氯氟吡氧乙酸、苯达松、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该种。4

阿拉伯婆婆纳的显微特征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排列紧密,外壁略呈角质状,非腺毛多数。皮层细胞4~8列,类圆形或长 圆形;内皮层细胞长方形,切向延长,排列整齐,有凯氏点增厚。韧皮部窄,细胞较小,韧皮纤维散在。木质部稍宽,由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成行,排列紧密,均木化。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央常已成空洞。

茎表面观

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条形;气孔多数,不定式,气孔轴与茎长轴平行;非腺毛多数,2~8个细胞组成,长90~540um,基部直径20~59um,壁具有细小疵状突起;可见腺毛,腺头由2个细胞组成,长与宽约24um左右,单细胞柄,长约18um,宽约7um 。

叶表面观

上表面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下表面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弯曲,气孔多数,不定式或不等式。上下表面均可见腺毛和非腺毛,腺毛形状、大小与茎表面的腺毛相同,非腺毛由2~4个细胞组成,长80~324um,基部直径23~40um,壁具有小细庆状突起。5

阿拉婆婆纳药材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茎表面绿色或淡黄绿色,自茎基部有分枝,直径约 lmm左右,下部茎节上有时有须根,断面常中空,叶在茎基部对生,上部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宽约1~ 2cm,边缘有钝锯齿 ,基部图形,无柄或上部叶有柄,叶片上表面呈绿色或黄绿色,下表面色较浅。茹果有4片宿萼,2深裂,倒扁心形,宽大于长。有网纹,凹口角度大于90度,宿存花柱超过凹口很多,种子较小,呈舟形或长圈形,腹面凹人,质柔韧。气微,味淡。5

阿拉伯婆婆纳的繁殖阿拉伯婆婆纳既可进行有性繁殖,又可通过无性繁殖来维持种群的繁衍,无性繁殖能有效地降低有性繁殖所带来的风险。就一年生植物而言,无性繁殖最终还是要通过有性繁殖而实现下一生长季节的植物个体数量。

不同密度条件下,阿拉伯婆婆纳无性繁殖对有性繁殖的影响不尽相同。 即使在各营养构件的数量、长度、重量等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果实的数量、直立茎和果实的资源配置比例上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这说明,密度条件对阿拉伯婆婆纳的有性繁殖和资源在部分构件中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阿拉伯婆婆纳为了适应更强的竞争压力,可能在部分营养构件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有性繁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低密度条件下,种内或种间竞争压力较小,因而所有营养构件的变化都会显著地影响到阿拉伯婆婆纳果实数量和单株果实干重的变化。 因此,在密度较低、种内和种间竞争较弱的情况下,阿拉伯婆婆纳所有营养生长过程对其有性繁殖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而随着密度的增加,部分营养器官的生长对繁殖器官的影响会逐渐削弱。除了阿拉伯婆婆纳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外,环境条件也可能对其营养生长和有性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1

阿拉伯拍婆婆纳的种植种子的获得

4 月底至 5 月初,阿拉伯婆婆纳种子成熟,此时收集其植株,放在塑料薄膜上置于阳光下晾晒,种子自然裂开脱出,去除杂质后收集干燥处保存。

播种栽植

9 月中下旬,将花坛表面用腐熟的厩肥覆盖约 5cm,然后翻耕 20cm,耙平。花坛设计为长直径 3.5m 的圆形花坛。栽植分 2 种方式进行:第1 种是在花坛内部由中心呈放射状分 6 个区域,区域间留 20 cm 的间隔,区域内均匀播种或栽植阿拉伯婆婆纳。播种时,将种子和细沙按 1∶50的比例拌匀,散播在地表面,然后,用耙子耙平地面,掩埋种子;栽植密度按株行距 35cm 定植。间隔内栽植 2 行泰山野生土元胡( Corydalis humosa Migo),株距 5~7cm,行距13~17cm,挖 5cm 的穴栽植土元胡。第 2 种方式是在花坛内均匀撒播阿拉伯婆婆纳,然后在其中按株行距 25cm 栽植羽衣甘蓝 。

管理

出苗后及时浇水、清除其他杂草,初冬浇越冬水。6

阿拉伯婆婆纳的绿化期阿拉伯婆婆纳从10月初出苗呈现绿色,在整个冬季,植株除了部分略带紫色外,一直保持深绿色,第2年3月前后,90 %的植株返绿并持续到5月。阿拉伯婆婆纳种子于4月渐次成熟,经3~4个月的休眠期便可萌发。11月上旬达到出苗高峰。整个冬春季节阿拉伯婆婆纳较好填补了草花花坛裸露地表不足。

绿化美化效果在我国寒冷的北方,极少适宜冬季栽植的草本花卉。由第一种栽植方式来看,阿拉伯婆婆纳从 10 月出苗生长 ,逐渐铺满地被,以翠绿的叶色装扮着寒冷的冬季,翌年春季 3 月开始不断开出蓝紫色花,和土元胡交错生长。 4 -5 月,阿拉伯婆婆纳逐渐枯萎,土元胡又开出奇特的淡红色的花序。第二种栽植方式,秋季至初冬,嫩绿的阿拉伯婆婆纳的小苗铺满地面,羽衣甘蓝表现出较强的抗寒冷特性,花坛的绿化美化效果较理想,深冬季节,羽衣甘蓝虽然多数叶片枯焦,但是茎秆绿色紫红色尤存。随着春季温度回暖返青,绿化美化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阿拉伯婆婆纳在早春开花以后,营养生长减缓,部分叶片开始向上斜生,与枝条浑然一体,极具观赏效果。两种栽植方式各有千秋。夏季前后,装扮花坛的作用就可以由众多的草花完成。6

阿拉伯婆婆纳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强。阿拉伯婆婆纳在田间的种子萌发率可达 10%以上,而农田其他杂草的种子平均萌发率一般为 3 . 32%。种子在 0~1cm 土层间萌发率为30%~100%,在 3cm 以下出苗较少,浅耕会促使其种子萌发。萌发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比较宽,含水率在20%~40%时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但是在小于 10%~大于50%时,种子萌发率极低。干燥与湿润都能使阿拉伯婆婆纳有较高的发芽率,在高而疏松的坡地,阿拉伯婆婆纳的发生期比其他地段的要早,但在干燥与阴湿的环境条件下均发育良好,表明其对环境要求不高,粗放管理即可。

繁殖容易、栽培管护成本阿拉伯婆婆纳容易进行种子繁殖,种子结果量大,生活史很短,个体之间虽然在体形大小上差异较大,但是果期果实的生物量均占总生物量的 20%以上,这种分配格局确保了不同大小个体都能产生相应于本身大小的果实数量。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匍匐茎着土易生不定根,据报道,阿拉伯婆婆纳的营养器官片段在适当条件繁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阿拉伯婆婆纳的垂直生长速度较慢,在整个春夏季节,垂直高度仅增加了3.1cm,整个生育期不需要进行修剪。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植株占有空间的潜力较大,春季大多数情况下,均能有效覆盖地表效果。6

药用价值中药名:肾子草《贵州民间药物》

别名:灯笼草《贵州民间药物》,灯笼婆婆纳《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基原:为玄参科植物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辛;苦;咸;性平。祛风除湿;壮腰;截疟。8

相关的种与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相关的种有:3

两裂婆婆纳(Veronica biloba L. Mant.)

弯果婆婆纳(Veronica campylopoda Boiss.)

心果婆婆纳(Veronica cardiocarpa (Kar. et Kir.) Walpers)

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

红叶婆婆纳(Veronica ferganica M. Pop.)

丝茎婆婆纳(Veronica tenuissima B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