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高5-15(-20)厘米,全株被刚毛。主根圆柱形,延长,上部粗2-3毫米;根茎分枝或不分枝,密盖覆瓦状排列的残枯叶鞘。叶全部基生,叶片轮廓披针形至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羽状分裂,裂片2-3对,长圆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或再次2-4浅裂或深裂,两面被紧贴的刚毛;叶柄长2-7厘米,平扁,被紧贴的刚毛,基部扩大成鞘。花葶1至数枚,直立或有时弯曲,圆柱形,被紧贴或伸展的刚毛。花单生于花葶先端,直径3-5厘米;花蕾椭圆形或椭圆状圆形,长1-1.2厘米,被褐色或金黄色刚毛;萼片2,舟状宽卵形;花瓣4,宽倒卵形或扇形,长1.5-3厘米,黄色或橘黄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7-10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2毫米,黄色;子房倒卵状长圆形,长5-7毫米,粗3-5毫米,被紧贴的刚毛,柱头约6,辐射状。蒴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被紧贴的刚毛;柱头盘扁平。花果期6-8月。1
分布范围生于海拔1500-35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山坡或石坡。产新疆西北部至中部(塔尔巴哈台、布尔津、塔城、和布克赛尔、温泉、精河、昭苏、和硕等地),俄罗斯和蒙古等亦有分布。1
主要价值中草药
【化学成份】含有少量罂粟碱(papaverine),吗啡(morphine)和痕迹量的那可汀(narcotine)。
【性味】甘;平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清热利水。主泄泻;痢疾;反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附方】①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南唐食医方》罂粟粥法)②治赤白痢:罂粟壳(去穰、蒂令净,炙黄),罂粟子(炒令微黑)。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米饮下。小儿,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百一选方》)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2、《纲目》:治泻痢,润燥。
3、《医林纂要》:除胃热。
【摘录】《中华本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