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7-23厘米。根状茎圆柱形,呈结节状,周围长出密集细长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长卵形,长6-12厘米,宽5-8.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不相等,窄侧呈圆形,宽侧向下延长达1-2.2厘米,呈宽而圆的耳状,边缘具不等浅三角形之齿,齿尖带长芒,芒长可达3-4.5毫米,上面深绿色,散生长硬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散生短柔毛,沿脉较密,掌状6-7条脉,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突起;叶柄长4-11.2厘米,有棱,密被褐色长硬毛,上部更密;托叶膜质,褐色,早落。花葶高10-13厘米,具棱,近无毛。花2朵,生于茎顶;花梗长1.2-2.1厘米,具棱近无毛;雄花:花被片4,外轮2枚长圆状卵形,长约1.3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圆钝,内轮花被片2,长圆状披针形,长约9毫米,宽约3.5毫米;雄蕊多数,整体呈椭圆形,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长圆形;雌花未见。蒴果3翅,一翅特大,呈宽披针形,长1.5-2.5厘米,先端圆,无毛,有明显脉纹,其余2翅较窄,长约3.5毫米,呈新月形。花期5月,果期8月。12
分布范围产云南、贵州、广西。生于山沟岩石上和山沟密林中,海拔990-1100米。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区。1
主要价值花生鲜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繁殖方法蟆叶海棠多用分株和叶插繁殖。分株宜在春季结合老株更新换盆时进行,将根状茎分切成两段或数段,使每段上最少带有一个新芽和2-3片叶,待伤口稍晾干后分别栽植于盆中。叶插,即剪取发育充分的叶片,沿中脉的中心分切数块,每块均呈三角形,每块叶中心必须带有叶的主脉或支脉;然后将此叶片插于河沙或河沙和蛭石混合培成的插床中,深约1厘米;插后轻轻压实,并经常保持湿润。在温度20℃左右时很快发生不定根,并抽新芽。叶插可在整个生长季进行,但最好要避开高温期,同时注意湿度不宜太高,以免高温高湿引起腐烂。3
栽培技术蟆叶海棠盆栽要求采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近中性土壤,可以园土1份、腐叶土1份、河沙1份和部分腐熟有机质作基肥配成。盆栽时不宜过深,以根状茎与盆土表面平时为好。每年春季换盆时将旧土及腐烂的根去掉,用新土重新栽植。整个生长期都必须避免阳光直射,应该放置在散射光或半日阴的环境中。日常管理上要求盆土宜干不宜湿,光照宜弱不宜强,施肥宜淡不宜浓。平时浇水应注意不可过多,盆土过湿常引起根部腐烂;高温时每天喷雾2-3次,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多雨高温的三伏天应将其移至通风凉凉爽遮雨的地方。其生长适温为18-25℃。高温干燥的环境对其生长不利,往往会使叶片变小而厚,严重时边缘干枯,幼叶不能展开直至枯死。生长期应适当追肥,可用液肥或缓效性的粒肥,施肥时要避免肥料沾污叶面而使叶片烧伤。3
病虫害防治蟆叶海棠有时叶面上发生褐色病斑,初起时叶面产生针头大小的斑点,继而扩大成四周呈水渍状的黑色病斑。这是细菌性斑点病,发现时应将病叶摘除烧毁,并避免叶面喷水以蔓延。植株上有时也可发生白星病等真菌性病害,对此柯用托布津喷洒防治。如发现蜗牛、蛞蝓等咬食叶片,可人工捕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