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原变种(白花酢浆草)多年生草本,高8-10厘米。根纤细;根茎横生,节间具1-2毫米长的褐色或白色小鳞片和细弱的不定根。茎短缩不明显,基部围以残存覆瓦状排列的鳞片状叶柄基。叶基生;托叶阔卵形,被柔毛或无毛,与叶柄茎部合生;叶柄长3-15厘米,近基部具关节;小叶3,倒心形,长5-20毫米,宽8-30毫米,先端凹陷,两侧角钝圆,基部楔形,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有时两面均无毛。总花梗基生,单花,与叶柄近等长或更长;花梗长2-3厘米,被柔毛;苞片2,对生,卵形,长约3毫米,被柔毛;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宽1-2毫米,先端具短尖,宿存;花瓣5,白色或稀粉红色,倒心形,长为萼片的1-2倍,先端凹陷,基部狭楔形,具白色或带紫红色脉纹;雄蕊10,长、短互间,花丝纤细,基部合生;子房5室,花柱5,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球形,长3-4毫米。种子卵形,褐色或红棕色,具纵肋。花期7-8月,果期8-9月。2n=22, 24。
山酢浆草与原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倒三角形或宽倒三角形;蒴果椭圆形或近球形。1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800-3000米的密林、灌丛和沟谷等阴湿处。
分布范围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陕西和甘肃。尼泊尔、印度有分布。1
栽培变种三角酢浆草(大山酢浆草、截叶酢浆草),本亚种与原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宽倒三角形;蒴果长圆柱形。分布于东北地区。生于山地阴湿林下、灌丛和溪流边。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
白鳞酢浆草,本亚种与原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细弱,高5-12厘米;小叶侧角宽圆形;花小,长1-1.2毫米。分布于云南西北、四川西南和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2600-3800米的阴湿林下、草地或灌丛。模式标本产云南大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