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厘米,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宽1.5-4.5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裂片钝圆;心皮4-5(-2),无毛。蓇葖长2.5-3厘米,直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
花期5-6月;果期8月。2
生长环境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性喜阳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温14.5℃,7月均温27.8℃,极端最高温42.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芍药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发出土,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种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3
分布范围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平原地带多有种白芍。分布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2
繁殖方法一般多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应精耕细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 500~4 000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宽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畦宽可减至1米左右,畦间排水沟20~30厘米,畦长可视地形而定。芍药忌连作。
主要为分根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生产上应用较少。
⑴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2~4个,芍芽下留2厘米长的头,以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10月种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头1~2个,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厘米左右,盖实。每亩栽2 500株左右。
⑵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苗株生长2~3年后进行定植。
栽培技术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结合锄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处剪去枝叶,根际培土约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粪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获前追肥2次,追肥时宜于两侧开穴施下。芍药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排灌,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掉
病虫害防治白芍病害较多,常见的有灰霉病和锈病,可清除被害枝叶并烧毁;雨后要及时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10天喷1次连喷3次。锈病,在发病初期用97%敌锈钠4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蛴螬咬食根茎,可用90%敌百虫拌饵料诱杀。
【例】:白芍叶霉病
白芍叶霉病主要为害白芍叶片。初生圆形褐色病斑,初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大小6—15mm,后微具浅褐色轮纹,四周暗紫褐色,叶背常生墨绿色绒霉层,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叶枯。茎染病生长条形紫褐色病斑。叶柄染病叶柄基部分叉处易拆断。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后边缘焦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①合理密植,株间要通风透光。
②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25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