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紫斑牡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2

与牡丹的区别:花瓣内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块。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不分裂,稀不等2-4浅裂。花大,花瓣白色。3

生长环境

野生紫斑牡丹分布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及其南部秦巴山地。紫斑牡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牡丹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和西北牡丹种群的重要原种, 也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 是所有野生牡丹中受威胁程度高的种类。4

甘肃紫斑牡丹是中国牡丹品种群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与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等中原牡丹有很大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栽培品种群。

甘肃紫斑牡丹因为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和紫红斑而得名,原产于甘肃高寒地区残败次林中,在海拔1100~3200米的高山上如今仍有少量残存植株生长。这些地区冬季最低温一般都达到零下30℃,部分地区达到零下38℃,因此该品种天生就抗寒。

甘肃紫斑牡丹几乎全部表现出紫斑牡丹的基本特征:植株高大、舒心强、枝条节间距长,高生长量大,部分品种当年生枝条可长至70公分。株高普遍在1米以上(部分品种高达3米),小叶片数目多,一般都在15枚以上,叶片较小(抗蒸腾),叶背多毛,所有品种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和紫红斑。大部分花心及子房为黄白色或白色,部分花心为紫红色。而中原牡丹品种群其原生种来源于安徽等地原产的“凤丹”为母本,中原河南嵩山县的杨山牡丹、山西南部稷山的矮牡丹等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后代,普遍表现出矮牡丹的基本特征:植株较矮(一般在一米以下),树性较弱,枝条节间距短,年生长量小。小叶基数为9(部分为11),端小叶3裂,其余小叶多有深缺刻,叶片较大,花心(含柱头、花盘、花丝)多为紫红色。由于这些地区相对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对寒冷气候适应性不强,年以抗拒零下25℃的低温。因此过去曾流传牡丹不能过关(山海关)的说法。因此从以上两个品种的起源就十分明显的可以看出其原生抗寒性能。

分布范围分布于四川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太白山区)。野生种多见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木丛中。在甘肃、青海等地有栽培。3

六大特点抗寒性紫斑牡丹非常抗寒,能耐-43℃低温,适合在北方地区宁夏、新疆,青海、陕西、西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等地区栽种。

抗旱性在甘肃中川年降雨量只有280毫米地方也能生长,开花效果壮观。抗盐碱:对土壤的适应幅度较大,从偏酸到偏碱(pH值6.5~8.2)砂质到黏土同样都能生长良好。山坡、沟、台地、沙地都可以种植。

植株高大是树的概念,地径粗度可达8~20厘米,植株高度可达2~4米,冠幅宽3~4米,中原牡丹完全不能达到这种高度。

香味浓郁紫斑牡丹一朵花开散发的香味儿,可抵中原牡丹十朵花的香味,其香味还有闻香治病的功效。

老化速度慢紫斑牡丹植株老化速度慢,可培育生长成百年、千年牡丹古树,在一处人工牡丹园里就有一株树龄达500年的观赏牡丹王。

丰富花色紫斑牡丹具有多种花色 ,如白色 、粉色 、红色 、紫色 、黑色 、黄色 、蓝色和复色等 ,其中以白色最为常见。但有些花色并不纯正 ,培育出纯正黄色或黑色的品种一直是牡丹工作者的追求 ,还需通过多种途径如杂交 、诱变 、基因工程等方法丰富紫斑牡丹的花色 。1

栽培技术牡丹常用分株、播种、嫁接法繁殖5。该属植物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因此,应在8月上旬至9月果皮变黄褐、种子成熟后即采种。用清水选种后,将好种子放在湿沙内贮藏7天左右,即可播种,能生出幼苗,经过冬季,低温下发芽出土。干燥种子延至春季播种,常推迟一年发芽。亦可在每年9~10月将肉质干刨出,从根颈部劈开(一般每兜分3~5株,上面必须带芽),在伤口处洒上石灰、以防腐烂,栽培后培土越冬。

紫斑牡丹属寒冷干燥生态型,抗逆性强,适宜低温和干旱气候。中国长江以北至黑龙江省即北纬52度以南,绝对最低温度-41℃左右的地区,大部分品种都能露地越冬生长,(有少部分品种在该气候条件下是否能越冬有待进一步观察),而在长春纬度44度以南的地区,通过近十年观察结果,紫斑牡丹露地正常生长根本不存在问题。

(1)紫斑牡丹一般在海拔60米(山海关以北)至3000米白龙江流域的地方都能生长,海拔高低对紫斑牡丹的影响,其实就是温度高低对牡丹开花日期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牡丹开花日期也相对延迟。如北京地区与兰州市区牡丹开花时间基本相同,但北京纬度高于兰州而兰州海拔高于北京。北京与沈阳海拔基本相同,但沈阳纬度高于北京,沈阳牡丹开花时间比北京大约晚二十天左右。

(2)紫斑牡丹抗大气干旱。在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800多毫米的兰州中川机场(即中川牡丹芍药园)所在地区,紫斑牡丹只要在栽植时满足水分要求让其扎根成活后,也能抗旱生长。但如果让其开好花,则每年需浇2~3次水。

(3)紫斑牡丹品种间的年生长期只有几天的差别。有学者提出紫斑牡丹比中原牡丹生长期短的观点有误,牡丹的生长期是由无霜期长短决定的,无霜期长,生长期就长,反之则短。如果将中原牡丹栽植到兰州或将紫斑牡丹栽植到中原,两个品种的生长周期在当地就会基本一样。

(4)紫斑牡丹为长日照植物,喜光照,但在潮湿炎热的7~8月,如果气温较长时间保持在30℃以上且通风条件差时会产生枯叶现象。开花时节,过强的光照会缩短花的观赏时间,故而有些珍贵观赏品种在开花时节有搭凉棚遮阴的作法。

(5)紫斑牡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pH值6.2~8.3的范围内都能生长,虽能抗瘠薄土壤,但在肥力较好的土壤中生长健壮,成花率和花瓣瓣化程度都高于瘠薄土壤。东北地区土壤相对疏松地表水渗透力强,新栽植苗木必须注意补充水分,两年后新根扎根较深后就不用多浇水了。

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一样怕水涝,因此在黄河以南和低洼地区栽植时必须注意排水。

栽培历史药用栽培始于汉,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中发现记载有牡丹治疗“血淤病”的记载。观赏栽培始于唐,甘肃距离隋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和长安地区的空间距离近,是繁荣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观赏栽培发展于宋(金),因战乱频繁,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但可从考古发掘中得知,牡丹已经成为民间艺术及装饰雕刻的题材之一。品种群形成于明清,文字记载比较多,“佛头青”、“绿蝴蝶”、“太士黄”等传统品种,至少是从清朝及其以前流传下来的。品种群发现和研究于80年代以后,李嘉珏《临夏牡丹》是该品种群研究和发展的新的起点。

紫斑牡丹传统栽植区域分布于山西西安以西,青海西宁以东,宁夏及甘肃南部,主要在在甘肃形成品种起源、演化和栽培中心,并分布到邻近的青海、山西、宁夏等西北其他地区。紫斑牡丹品种已经超过300个,集中栽培分布于甘肃兰州、临夏、临洮、陇西等地,其种植规模、品种数量和在国外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牡丹仅次于中原牡丹的第二大品种群。组织培养是植物快速繁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周仁超 用紫斑牡丹为材料研究胚培养和植株再生。6

国外的引种栽培,始于1925~1926年间,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在甘南卓尼县一个喇嘛寺对紫斑牡丹进行采种,并送往美国阿诺德树木园成功播种,然后被扩散到世界各国。9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对紫斑牡丹进行零星引种栽植,近几年来,开始大规模苗木出口。兰州牡丹园艺公司和榆中和平牡丹园是进行紫斑牡丹外贸出口的两家最大的公司,但前者规模更大,力度更强。国内引种栽培,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零星的进行。1996年,中国园艺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第四届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使国内牡丹专家首次认识到紫斑牡丹,使紫斑牡丹在全国特别是华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开始大规模推广栽植。以兰州牡丹园艺公司成功为沈阳植物园牡丹芍药园引种栽培紫斑牡丹并获得成功为标志,2003年以后,紫斑牡丹在东北地区的推广栽植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随后,紫斑牡丹在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等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得到广泛栽植,紫斑牡丹在全国的推广栽植获得进入全面发展期。

种群现状野生种属于渐危种。紫斑牡丹野生种星散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由于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布区逐渐缩小,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定光凯等 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李嘉珏等在延安市甘泉县对野生紫斑牡丹居群进行了调查7。当前,野生紫斑牡丹的分布、种群及个体的数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甚至消失。据李嘉珏调查,甘肃各地紫斑牡丹野生分布范围已缩小 2/3 以上,马衔山的已经绝迹。造成紫斑牡丹濒危的原因有多方面,其内在原因在于它的繁殖能力差。

保护现状保护价值紫斑牡丹星散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由于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布区逐渐缩小,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海拔下限(米) 1100,海拔上限(米) 2800。

紫斑牡丹是中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根皮供药用。对研究牡丹属的系统发育和培育牡丹新品种,都具有一定意义。

保护措施陕西太白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建议在分布集中的地区建立保护点,严禁采挖,并积极开展繁殖试验,推广栽培。

分类特征根据对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对花色变化、花型变化以及品种形成等问题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花色”、“花型”、“品种名称”三级分方法,符合牡丹品种演化的实际过程。

花色是牡丹最突出、最容易判别的特征,而且花色比较稳定,所以将花色作为紫斑牡丹品种分类的第一等级。花色分为白、粉、红、紫、黑、蓝、黄和复色共8种类型。其中黑色指深紫色和墨紫色,黄色指淡黄色或浅黄色,蓝色指粉蓝色或粉紫蓝色,复色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

花型是正确反映品种特点和观赏价值的主要特征,是盘中开花时花朵整体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从单瓣、半重瓣到重瓣,反映了花瓣不断增多和随之发生的外观形态变化。紫斑牡丹花型可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

品种名称是品种分类最低等级和基本单元,代表着具有生产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的具体植株,是所有信息的总会,其内容以品种名称第一次合法发表时的描述为准。

主要价值

紫斑牡丹,具有独特的观赏特性花瓣基部的紫斑及良好的抗逆性,尤以耐寒著称,在现有牡丹各品种群中最为耐寒。8

最为常见的是作为园林栽植的观赏植物进行室外观赏。从宏观上看,可以观赏高大的树形、不同的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紫斑牡丹与园林小品的搭配、与周围建筑等的景观协调等,也可观赏不同季节的牡丹美景,如春季嫩叶颜色与形态,夏季浓绿开展的二回三出羽状复叶、秋季红叶和果实、冬季干形和树姿。花的观赏,如不同的花色,不同的质地细腻程度、不同的花的姿态、不同的花香,结合品种名称、牡丹文化对其风度、品德、特性和文化进行鉴赏,等等。

除室外欣赏外,可欣赏盆花、盆景。以牡丹花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干花和鲜切花,与其他干鲜花卉或植物搭配,营造出的具有特别含义的插花作品,更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植物文化文化风情甘肃地处中国黄河中上游,东连陕西、宁夏,西承新疆、青海,北及内蒙,南接四川,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气候和独特的景观。在这里,可领略自然之神工、天地之造化。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沙漠绿洲;既有皑皑冰川,又有茫茫戈壁;既有黄土高原,又有一望无际的高山牧场。

虽然各民族风俗不一,但喜爱牡丹花是各民族共同的特点,除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的农家牡丹园外,各色美丽芳香的硕大牡丹花,相竞开放在寺院庙宇,连同那些不同建筑上的雕刻绘画,更增加了人们对牡丹的依赖和崇敬,把牡丹作为希望的寄托,美好幸福的象征,加之喜爱栽植牡丹的人都很长寿,因此人们一旦谈论牡丹、观赏牡丹之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牡丹曲调,咏牡丹诗词,写牡丹,画牡丹,修牡丹亭,刻牡丹纹,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情的牡丹文化,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纯朴文化友谊在甘肃农村,人们把自己家中能有一株观赏价值较高的牡丹优良品种作为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宁舍金银不舍花”的“君子”气度,轻易是不舍得将自己的品种或种子送给外人,只有出嫁女儿索要,父亲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才会给女儿家中分一根小苗,因此,在临洮、临夏一带,常常出现珍贵品种只有爷爷或父亲家中种牡丹,出嫁的女儿家中才会有相同牡丹品种的现状。而相互交换品种是民间最原始的一种品种交流,也是产生杂交新品种的根源。

每年开花时节,民间育花者相互走访欣赏牡丹,切磋评价牡丹品质的好坏。他们一边喝酒猜拳,一边赋诗唱歌,一旦某人培育出园艺水平较高的新品种,便会邀请当地的众多文人墨客喝酒赏花,给牡丹起名,在美酒激发情感之时,给无名之花起上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因此,纵观一千多年遗留下来的牡丹花名中,很多品种如“书生捧墨”“酒醉杨妃”“三学土”“状元红”“人面桃花”“雪中送炭”“醉桃”等脍炙人口的花名,无不印有骚人墨客赏花饮酒、赋诗作画的高雅文化内涵,既形象生动,又入木三分。大有古代伟大诗人李白“酒醉出好诗的”的情景。在赏花赋名的同时,育花人之间就会相互用各自的“珍品”进行品种协商交换,以便在秋天进行兑现。一旦交易谈妥,那种兴奋之情,潇洒之态,有放歌高唱的,有提笔疾书的,情感真挚,场面欢快,真切地体现了民间清平盛世的纯朴民风习俗。

藏族藏族分布在西北的青海、西藏自治区和甘肃、四川省的部分地区。由于该民族地处高寒地区,虽然在接近林区的地区有野生牡丹生长,但观赏牡丹大量栽植的地方还是不多,主要还是以寺院为主作为一种佛教文化需要来栽植。哪里有藏族居住,哪里就有他们的寺院。只要条件允许的地方,一般都栽有牡丹(藏族称牡丹为“边也梅朵”,意为吉祥如意)。

1967年,著者带领意大利植物学家奥斯蒂和德国摄影家约什一块到甘肃藏族的卓尼县(图)的禅定寺院考察时,该寺院中栽植的花卉品种只有牡丹,寺院喇嘛把院中的牡丹象神一样精心管护,任何人不得攀折。禅定寺院的建筑和装饰物上也有大量牡丹雕刻和图案。烘托了寺院的肃穆,体现了藏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做佛事时都用酥油做成的牡丹酥油花。

回族回族是伊斯兰信仰者,清真寺是他们举行礼拜和教会活动的神圣地方。栽植牡丹和牡丹质量好坏是他们教长十分关注的工作,一般都有专人养护管理。清真寺的建筑雕刻上有木雕和砖雕与其他花搭配图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性。(图)花儿,是绽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歌。深受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和部分藏、裕固等民族群众的喜爱。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

民谚云:“陕西的乱弹,河西的少年”。河西是临夏的古称,是花儿的故乡,脍炙人口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均发源在这里。各族人民用高亢豪放的歌喉和智慧的心血培育了花儿,花儿也作为劳动人民心中的歌,漫唱在翠绿葱茏的无际田野里;飘荡在突兀陡峻的深山密林中;飞扬在石破天惊的黄河水弦上;应响在举世瞩目的丝绸古道间。许多规模盛大的花儿会场,更使各路花儿交融荟萃,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人们用花儿倾吐着对幸福生活与爱情的美好向往,一件件散发着花儿馨香的文艺作品争奇斗妍在祖国的百花园里。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从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等综合推断,是古代羌、汉民歌融合而具雏形的,后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的演唱趋向完美,流传在西北各地。由于各个民族语言、音调等的互相影响,使河州的花儿唱词格律奇特,产生了“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的单、双字尾唱词;曲调异彩纷呈。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花儿会,是河州花儿的传统会场。这里四峰并峙,古松参天,野牡丹开满山坡。据记载,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花儿会”也是由此而兴起,到清代时已颇有名气,陇人祁魁元“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的诗句是对当时真实的写照。花儿会上以男女对唱、齐唱为主,常用咪咪、唢呐、四弦子等乐器伴奏。赴会的多为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的各族群众。清人吴镇的“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诗句是较早的赞美之词。

群众文化生活从甘肃历史记载就能看出甘肃牡丹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去掉了把赏花看成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错误观点,成为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及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欢快与乐趣,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每当鲜花盛开之时,不论领导和群众,都能在花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趣。人们在赏花中尽情欢歌,玩耍,下棋,打牌,写生,作画,提诗,写字,别有一翻风味。

文化艺术装饰由于牡丹历来被群众公认为“花中之王”,都有大量的精美图案被印制在各种生活用品中,不但提高了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提高了群众对美丽牡丹装饰品的收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