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原变种(龙头竹)竿稍疏离,高8-15米,直径5-9厘米,尾梢下弯,下部挺直或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深绿色,长20-30厘米,幼时稍被白蜡粉,并贴生以淡棕色刺毛,老则无粉无毛,竿壁稍厚;节处稍隆起,竿基数节具短气根,并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下部节开始,每节数枝至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箨鞘早落,背面密生脱落性暗棕色刺毛,干时纵肋稍隆起,先端在与箨片连接处呈拱形,但在与箨耳连接处作弧形下凹;箨耳甚发达,彼此近等大而近同形,长圆形或肾形,斜升,宽8-10毫米,边缘具弯曲细繸毛;箨舌高3-4毫米,边缘细齿裂,并被极短的白色细纤毛;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宽三角形至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腹面在脉间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尤以其基部更密,先端的边缘内卷形成坚硬的锐尖头,基部稍作圆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一半,边缘在近基部处具弯曲细繸毛。叶鞘初时疏生棕色糙硬毛,后变无毛;叶耳常不发达,若存时,多为宽镰刀形,边缘无毛或仅具少数繸毛;叶舌高1毫米或更低,截形,全缘;叶片窄被针形,一般长10-30厘米,宽13-25毫米,两表面均无毛,先端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而两侧稍不对称,小横脉在叶下表面略微可见。假小穗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稍扁,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3.5厘米,宽4-5毫米,含小花5-10朵,基部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长1.5-3毫米;颖1或2片,背面仅于近顶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头;外稃长8-10毫米,背面近顶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头;内稃略短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鳞被3,长2-2.5毫米,边缘被长纤毛;花药长6毫米,顶端具一小簇短毛;花柱细长,长3-7毫米,柱头短,3枚。
黄金间碧竹与原变种区别是竿黄色,节间正常,但具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箨鞘在新鲜时为绿色而具宽窄不等的黄色纵条纹。1
分布范围我国广西、海南、云南、广东和台湾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庭园中有栽培。1
主要价值黄金间碧竹,其杆及主枝呈黄色,其节间于分枝一侧之沟槽中常呈鲜绿色,有时其旁侧亦有同样绿色条纹2~3 条,故名黄金间碧竹,是一种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名优品种。2
栽培技术建立苗圃地:首先为苗圃地做好消毒工作,可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溶液对翻土后的苗地进行消毒,消毒1~2 天后进行整地,苗床高10~15(cm),上层铺2cm厚的河沙,畦宽1m 左右较适宜,畦沟宽20~30(cm)。苗圃地在使用前5~7 天每平方米用40%福尔马林(甲醛)50ml 加水6~12(kg)稀释喷洒消毒。为防止地下虫咬伤竹穗的竹眼而影响扦插成活率,可采用50%辛硫磷2g/㎡拌适量细土,撒于苗床面进行杀虫。
竹条的扦插:黄金间碧竹可采用竹兜育苗的方法。每年的10~11 月份开始扦插,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竹条。取回后除去有病虫害的竹条。最好在上午的时候进行采集,把采集的竹条放在阴凉处进行修剪,留4 个竹节,竹条上部切口要斜切平滑,下端竹兜要除去竹择,不伤竹眼。用配制好的营养土包在竹兜上(在营养土中加入生根粉以促进竹兜发根),坭团视竹兜的大小而定。采用斜插,直接插在经过消毒的苗圃地上,扦插深度,以留2 节竹眼露出土面为宜。扦插的株距5~10cm,行距15~20cm为佳。插后压实并浇足水,使插条与土壤密接。
插后管理:插后搭遮荫棚。用竹片在苗床侧弯曲成弓型,做成高80cm的拱型架,四边压实,插前两周内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地温控制在20~25℃左右,温度过高时要适当通风,注意观察,作好保温、保湿、除病工作。待竹眼长出竹叶后,将遮光网两头揭去,使棚内通风,使幼苗逐渐适应外面环境,以后逐步揭去遮光网,增强光照。这时最好施一次浓度0.1~0.2 的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发达及竹苗生长,翌年3~4 月份即可移植造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