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附生植物;假鳞茎近卵球形,长2.5-3.5厘米,宽2-3厘米,稍压扁,包藏于叶基之内。叶通常5-6枚,带形,坚纸质,长22-50厘米,宽8-18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中脉与侧脉在背面凸起(通常中脉较侧脉更为凸起,尤其在下部),关节在距基部2-6厘米处。花葶自假鳞茎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或外弯,长16-28(-35)厘米;花序通常具10-40朵花;花苞片小;花较密集,直径3-4厘米,一般无香气;萼片与花瓣红褐色或偶见绿黄色,极罕灰褐色,唇瓣白色而在侧裂片与中裂片上有紫红色斑,褶片黄色;萼片狭长圆形,长1.6-1.8厘米,宽4-7毫米;花瓣狭椭圆形,长1.4-1.6厘米,萼片近等宽;唇瓣近卵形,长1.6-1.8厘米,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中裂片稍外弯,亦具小乳突;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褶片末端靠合;蕊柱长1.1-1.4厘米,略向前弯曲;花粉团2个,三角形。蒴果近长圆形,长3-4厘米,宽1.3-2厘米。花期4-8月。1
生长环境喜阴,怕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质、宜空气流通的环境。各地的气候、环境、都能影响兰花的生长,所以选择植料的方式不同。例如福建闽南一带,四季天气较暖和,不会太冷,兰花生长速度快,适合用小鹅卵石种植,第一、节省资源。第二、鹅卵石利于通风、不积水。
常生长于石壁和石缝沉积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间。春季生长旺盛,2月开始萌芽展叶并抽出花葶。3月抽出花茎并开花。2
分布范围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1
栽培技术长期以来,多花兰以分株繁殖为主,但繁殖速度慢。想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植株,可以利用组织培养的方式繁殖。3
在自然条件下,盆栽种养兰花配制植料时,可根据南北地域及当地气候条件来灵活加减和掌握。一般透气植料的比量是50%~75%,保湿性植料占50%~25%,北方气候干燥,可适当调整透气性植料占整个植料的50%~60%、保湿性植料占整个植料的40%~50%,南方气候相对湿度高可适当调整透气性植料占整个植料的60%~75%、保湿性植料占整个植料的25%~40%。2
病虫害防治
病毒病
兰花的病毒病很多,主要是花叶病和枯死病两类,出现在兰属及兰科其他植物中。
常见的有下列数种:兰花叶病毒,兰方斑病毒,兰环纹枯死病毒,兰条斑病毒。病毒病在叶片上出现各种花纹的斑点或条纹,逐渐扩大使整个叶片枯黑而死。它是比较难以除治的病。
病毒的来源有:
(1)由母株上带来的;
(2)由于使用的工具,如剪刀等消毒不严,由病株传染;
(3)由昆虫或其他小动物传播;
(4)浇水时由于溢水,带着病毒传播。
病毒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除治。主要以防为主,一经发现病症即行除去销毁,防止传染;使用的工具注意消毒;促进兰株的茁壮生长,提高抵抗力;避免高温、干旱和通风不良。
叶斑病
叶斑病又称叶腐病,主要为害新芽及叶片。最先叶芽基部出现软烂病斑,象开水烫过的一样;以后迅速扩展,成为深褐色腐烂大斑块。此时如用手轻轻一拔,叶片即随手而起。在不利于发病的条件下,这些病斑中间变为灰白色外围有一圈深褐色曲线,分界很明显。
防治方法:控制浇水,多通风,清除病芽及病叶;也可用0.01%的硼酸液喷射。
褐斑病
又称炭疽病或黑斑病。主要为害兰叶,最初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半圆形的稍为凹陷的轮纹状斑痕。后来病斑干枯,散放孢子,传染其他叶片。每年在梅雨季节发病较多,且多为害新芽,严重时使整株枯死。其病原菌为。要加强通风,控制水湿,发现病叶立刻剪除销毁。
黑腐病
黑腐病又称腐烂病。常为害兰叶片,在心时上发生最多。最先在叶片上出现紫褐色的病斑,逐渐呈水渍状并扩大,数天后叶片变软发黑,不久腐烂脱落。也能侵入假鳞茎及叶片基部,使全株变黑枯死。病原为腐霉菌。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石硫合剂,硫酸铜,多菌灵,代森锌,代森铵等杀菌剂喷洒。
蚧壳虫
地吸收叶绿素,导致叶片萎缩,直至整棵枯焦。造成这种病虫发病的原因是:盆栽兰花放置的环境较闷热和通风不良。
为了防止这种病虫,一方面应改善环境条件,夏、秋季应放在通风、凉爽、空气流通的地方。另一方面,发现此病虫后,可用“灭蚧灵”或“蚧杀特”药物,每隔一星期左右喷洒一次。连喷3次一般都能杀除。喷洒药物时间为6月初,正直病虫孵化时期进行,效果更好。少量发生时,可用软牙刷或小棕刷,顺着叶片轻轻刷除,也可用薄竹片将虫体刮除。2
应用价值花40朵以上,密生,花色艳丽,无香,花期3~4月,是较好的观赏花卉。多花兰花芽易分化,花朵多,色泽鲜艳,花期长,栽培容易,生长快,适应性强,是很好的观赏花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