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椋鸟,为椋鸟科,是留尼汪的原住民。它们生活在潮湿的沼泽森林及海岸山区树林中,主要吃昆虫、农作物及水果。有关示爱、筑巢、妊娠期等繁殖资料则不明。
物种由来自1848年起,森林的破坏造成栖息地的减少。有指于1868年曾看见它们的踪迹,但这却不能证实。直至2006年,现存共有19个留尼汪椋鸟的标本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680千米处有一个叫做留尼汪的小岛,它是马斯克林群岛中的一个火山岛。1643年留尼汪岛被法国占领1810年小岛易主,成为英国人的领地;5年后英国将此岛归还法国。直到1848年9月,该岛才正式被命名为留尼汪岛。如今,留尼汪岛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
形态结构留尼汪椋鸟是于1669年发现,并由荷兰自然学家Pieter Boddaert所描述。它的头上有一个灰冠,长30厘米。双翼呈灰褐色,展开达4.7厘米。尾巴长11.4厘米及呈红褐色。脚呈黄色,踝骨长约3.9厘米,趾甲弯曲。头、颈及腹部都呈白色。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鸟的喙长4厘米及呈浅黄色,稍微向下弯曲;雌鸟的喙较细小及笔直。雄鸟的冠向前,而雌鸟的冠向后。由于它们有冠及喙的形状,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将它们看是戴胜的亲属。11
栖息环境留尼汪岛有两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山地气候。小岛沿海终年湿热,内地温和凉爽。这两种候造就了小岛上的大片森林,并使得该岛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留尼汪椋鸟就曾经生活在该岛上。
灭 绝留尼汪椋鸟的减少可以在19世纪自然学家的信中可以见到。它们灭绝的原因是大家鼠的入侵,而引入家八哥来对付蝗虫亦令它们大量减少。由于它们吃咖啡果及肉质鲜美,故亦被人类所猎杀。最后的留尼汪椋鸟是于1837年被猎杀的。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立杰 - 副教授 -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