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日本黄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m,小枝粗壮,无毛,紫褐色,外面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常聚生小枝顶端,无毛,长25~35cm,有小叶4~7对,叶轴和野柄圆柱形;叶柄长6~9cm;小叶对生或近对生,坚纸质至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阔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5~6cm,宽2~2.4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常具白粉,侧脉15~22对,弧形上升,两面略突,小叶柄长2~5mm。圆锥花序长7~15cm,为叶长之半,多分枝,无毛;花黄绿色,径约2mm;花梗长约2mm,花萼无毛,裂片阔卵形,先端钝,长约1mm,花瓣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mm,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或近无脉,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性,长约2mm,花药卵形,长约1mm,花盘5裂;子房球形,径约0.8mm,无毛;花柱1,短,柱头3裂,褐色。核果大,偏斜,径7~10mm,压偏,先端偏离中心,外果皮薄,无毛,中果皮厚,蜡质,白色,核果坚硬,压扁。漆籽外皮上有1层蜡质,与内果皮相连合,内果皮坚硬,黄褐色。1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印度、泰国、韩国等温暖湿润的广大地区。1

生长环境喜温喜光喜湿润且适应性强,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均能生长。其生长条件要求年平均气温15℃~17℃,≥10℃积温不低于5600℃,年日照时数1900h以上,无霜期280d,年雨量在1700mm左右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它对土壤要求不高,以腐殖质多的沙质土为最优。据调查,即使在严重流失的花岗岩白沙土层出露的荒坡地上也生长,表现出较强的耐瘠性。2

主要价值日本黄栌既可作为经济树种引种栽培,也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及水保树种推广种植。从其果实中提取的木蜡因富含二元羧酸而具有其它生物蜡难以比拟的柔韧度、附着力、光泽度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油漆、电子油墨、工业润滑剂及其它许多专业领域。日本黄栌还因树形优美,秋天叶色红艳,在日本被广泛用于公路及庭院绿化;同时因其根系发达,耐瘠薄、干旱,又是水土保持的首选树种。3

栽培技术苗木培育日本黄栌的苗木繁育主要是采用实生播种、枝条扦插和嫁接3种方法。近年来其组织培养技术也取得成功。实生繁育到结果时间较长,一般需5a左右;枝条扦插的成活率还存在问题;而组织培养繁苗实用程度不高。一般经济林木繁育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是嫁接繁苗,日本黄栌也是如此。3

砧木培育

在日本,采种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左右,根据观测发现,引种我国后果实成熟时间要提前,一般适宜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摘。采摘后将种子阴干,放入塑料袋中置阴凉处储藏,可至翌年2~3月间播种,如方法得当,再储藏1a,出苗率将更高。播种量一般控制在300kg/hm2。苗木在当年11~12月进行假植。3

嫁接

采穗母树应为生长良好、结实多的植株,选择果枝旁生长的健壮枝条,在嫁接前1个星期内采穗,用稍湿的报纸或毛巾包好,装入塑料袋内,放置阴凉之地保存,注意保持枝条湿润,不能失水。嫁接方法可按一般的切接或腹接方法进行,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大田直接嫁接。嫁接时间在春季或夏季均可,但以夏季嫁接成活率更高。3

栽植

嫁接好的苗木每株间隔30~40cm在圃地栽植,注意覆土至嫁接口(芽露在土层之上),然后,搭盖阴棚进行遮阴。3

植后管理

新芽充分萌发后可揭去阴棚,除去填土,并注意抹芽除萌。如长出新梢较长则应用木棍支撑,防风折。培育至第2年春天即可出圃造林。3

造林及林分管理苗木必须在芽萌动前出圃,可不带土,必须注意防止失水干燥。栽植时以大穴整地,在穴内施足基肥(使用枯饼、人粪尿等有机肥更佳),注意避免苗木根部与基肥直接接触,以防烧苗。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使用稻草围住苗木基部以防寒害。初植密度可选择600~900株/hm2,至成熟挂果期保留162~450株/hm2。3

幼林期要连年除草施肥,成林挂果后也要进行每株扩穴追肥。3

为提高产果量和便于采摘,要适时修枝整形。植后第3~4年,离地面约1.5m处切断主枝,保留4~5根有活力的萌芽枝条,使之形成结实树冠,以后还应及时修剪徒长枝。为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在林分中还可以套种茶叶、中草药等经济植物。3

日本黄栌盛果期为第10~50年,此后逐年衰减,枯死枝条增多,此时可进行萌芽更新,离地面15~20m处截断树干即会重新萌发枝条,选取生长健壮枝1~2根培养,其它萌条全部除去,以后按前述方法进行整形修枝。3

病虫害防治日本黄栌的病虫害主要有:疮痂病(黑痘病)、白粉病、缀叶丛螟和樟蚕。3

疮痂病(黑痘病)

4月下旬左右,新叶、新梢等幼嫩部位开始发病,显现褐色的斑点状病斑,其对叶部危害不大,但幼枝一旦发病,树皮就会生龟甲状裂缝,严重时,患病枝会枯死。另外,在6月上旬到7月上旬左右果实肥大的生长期一旦患病,则果实的含蜡率明显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也将显著下降。3

防治方法:5~7月,尤其是6月中旬,每月喷洒4-4式波尔多液或硫磺合剂500倍液2~3次。3

白粉病

梅雨季节发病,到9月份时,果实表面出现小麦粉似的一层白粉,并随风飘落,患病果实萎缩。此病危害不是十分严重。3

防治方法:在发病时期喷洒多菌灵2000~3000倍液,另外,每月喷洒代森锌或代森锰剂500倍液1~2次。3

缀叶丛螟

1a发生1次,幼虫7~8月结茧成巢,幼虫群生里面。幼虫体长35~40mm,头部呈现黑色,体中有橙色和黑褐色斑带,为食叶害虫,可将叶肉全部吃光,仅剩叶脉。幼虫9月左右落到地面,钻入土壤浅层,作茧越冬。由于越冬期受寄生菌影响,死亡率很高,因此,连续爆发很少,且不会危害果实,主要是苗木培育、幼林期以及绿化观赏用时必须防治。3

防治方法:将幼虫子巢集中起来烧掉或在幼虫发生初期(6月下旬~7月)喷洒敌百虫、DEP剂或MEP剂等乳剂1000倍液。3

樟蚕

幼虫身体颜色随成长发生变化,从灰黑色到褐色、黄绿色,最后是青白色,体长80mm左右,大头,整个身体覆盖着白色的长毛,故又名白发太郎。1a发生1次,4月中旬左右孵化,6月时大量繁殖,食叶,7月份于树枝或叶片上作褐色网眼状茧。3

防治方法:与缀叶丛螟类似,一般成年树在采摘果实时用手拧下虫茧或用枝剪除去蛹为好。如为观赏用,则尽可能在5月份幼虫幼龄期喷洒DEP剂或MEP剂粉剂或1000倍药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