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树蛙(学名:Rhacophorus translineatus)为树蛙科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墨脱。
形态特征头体长雄性49~57 mm,雌蛙略大。体棕色、红棕色或棕黄色,自鼻至肛有9~12条深褐色横纹,四肢横纹明显,因此得名。吻端呈一尖出的锥状突为其重要特征。吻棱显著成棱角状;鼓膜小而清晰,约为眼径的2/5;颞褶细而斜直;犁骨齿斜行;舌大后端深缺。指较宽扁,全蹼,端部吸盘大,为鼓膜的1.5~2倍。后肢细长,胫跗关节达眼鼻间,趾间满蹼。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背侧有粉红色雄性线。体背有小疣,腹部疣扁平。12
雄蛙体长52~59 mm,雌蛙体长59~65 mm。头较扁平,头长大于头宽; 吻端尖,向前突出成锥状吻突,远超出下唇; 鼓膜小呈圆形,约为眼径的2/5; 犁骨齿两斜行,间距大。背面光滑,有的个体有小疣; 前臂及跗跖部外侧有细肤棱; 胫跗关节处有三角形肤褶; 肛上缘有几个白色短肤褶,肛下方有一对小白疣; 整个腹面满布扁平疣。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指、趾端吸盘几乎等大,均具边缘沟,其背面有“Y” 形迹,指间全蹼; 后肢较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和鼻孔之间,左右跟部重叠甚多,趾间满蹼,外侧跖间具蹼,内跖突小,无外跖突。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棕褐色、红棕色或棕黄色,其上有9~12条深褐色横纹,头侧灰黄色,体侧及上臂黑色,有黄色圆斑; 四肢背面各部也有或多或少的横纹; 股后褐色与橘红色交织成网状斑; 蹼橘红色或黑色,或两者相间; 整个腹面橘黄色,咽喉部色浅,隐约可见褐色小点组成的网状纹。雄蛙尖长; 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 有单咽下内声囊; 仅背侧有雄性线。卵径2.7 mm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黄色。第36期蝌蚪眼位于头部背侧,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5+5/1+1:Ⅱ。刚变态幼体体长28 mm,其特征与成体相同。3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1 200~1 500 m的森林茂密而潮湿的山区。常栖息在沼泽地水坑,静水塘或湖边及其附近的草丛、灌木丛和树上。繁殖季节在5~8月,下午5时左右,雄蛙开始鸣叫,夜晚成蛙多在水塘边植物叶片上产卵,卵群分别产在叶片的边缘,每群含卵4~9粒,卵粒平铺,卵外胶质物透明。3
目前状况目前仅发现于我国西藏墨脱西工湖畔极狭窄范围,数量不多,应予保护。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组织调查横纹树蛙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及数量,并开展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栖息地我国特有种。仅见于西藏墨脱南部西工湖。 栖息于海拔1500 m原始森林中的湖边树上,受惊扰时,坠入湖水中。未发现蝌蚪。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立杰 - 副教授 -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