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长约2米。茎圆柱形,有六条纵纹,表面棕色或紫红色,幼时被紧贴的淡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至近于无毛,仅节上的毛宿存。常为单叶对生,极稀有三出复叶;叶片薄纸质,心脏形或宽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3-7.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于圆形,边缘全缘,上面被稀疏淡黄色绒毛,沿主脉上更多,下面被紧贴的淡灰色厚绵毛,常宿存,基出弧形主脉常5条,稀3或7条,在上面微现,在下面显著隆起;叶柄细圆柱形,长约4-8厘米,常扭曲,被黄色柔毛,在顶端近叶基处更多。单花顶生;花梗直而粗壮,长约5-10厘米,密被黄色柔毛; 花大,直径约7-15厘米;萼片常6枚,淡紫色,菱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渐狭,内面无毛,基出三条直的中脉及侧生网脉能见,外面沿三条直的中脉形成一披针形的带,被黄色曲柔毛,外侧被紧贴的浅绒毛,边缘近于无毛;雄蕊长约1-2厘米,常外轮较长,内轮略短, 花药侧生,线形,长约1厘米,顶端药隔微突起,花丝无毛,比花药略长或近于等长;心皮长约1.5厘米,子房及花柱基部被紧贴的长柔毛,花柱纤细,上部毛较稀疏或近于无毛。瘦果扁平,菱形或倒卵状三角形,长4-5毫米,稀达8毫米,宽约4毫米,稀达6毫米,中部具棱状突起,边缘增厚,被紧贴的浅柔毛,宿存花柱纤细,长4-6厘米,被稀疏黄色柔毛。花期6月,果期7月至8月。1
生态环境铁线莲性耐寒(茎和根系可耐-10℃低温),耐旱,较喜光照,但不耐暑热强光,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碱性壤土及轻沙质壤土。2
分布范围特产于浙江东北部。常生于海拔100-400米间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宁波镇海附近。1
栽培技术繁殖技术繁殖方式:播种、压条、嫁接、分株或扦插繁殖均可。
播种:原种可以播种法繁殖。子叶出土类型的种子(瘦果较小,果皮较薄),如在春季播种,约3~4周可发芽。在秋季播种,要到春暖时萌发。子叶留土类型的种子(较大,种皮较厚),要经过—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萌发,第一对真叶出生;有的种类要经过两个低温阶段,才能萌发,如转子莲。春化处理如用0~3℃低温冷藏种子40日,发芽约需9~10个月。也可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
压条:3月份用1年前生成熟枝条压条。通常在1年内生根。
嫁接:可用单节接穗以劈接法接于根砧上。节上具1~2芽,节下长5~10cm,在加温而密闭的嫁接匣里嫁接,易促进成活。
分株:丛生植株,可以分株。
扦插:7~8月取半成熟枝条,在节间(即上下两节的中间截取,节上具2芽。介质用泥炭和砂各半。扦插深度为节上芽刚露出上面。底温15-18℃。生根后上3寸盆,在防冻的温床或温室内越冬,春季换4~5寸盆,移出室外。夏季需遮荫防阵雨,10月底定植。3
栽培方法盆栽:任何盆子均可以,但底部需透水,最好垫一层盆底石。介质以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干净为好,盆表面可覆盖松鳞或者其他园艺覆盖物。肥料则以全营养控释肥为好,可以加入一些骨粉或者其他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夏季若盆器被太阳直射,应进行遮阴。盆栽的季节所受限制较少。
地栽:地栽一般春季或者秋季进行。地栽苗以带介质的容器苗为妙,栽培前容器苗充分浸水。种植穴应大于容器苗的3~4倍,混入一些专用栽培介质,采用控释肥或者有机肥最为底肥。注意不要积水。种苗下种时,适当的深栽5~10厘米,有益于枯萎病的恢复。
水肥管理:保持介质充足湿润,但不积水。施足底肥,平时可以用水溶性肥料进行补充。叶色发黄,斑驳,可能是缺元素的征兆。
修剪和绑扎:及时绑扎,使其按照期望的方向生长。按照品种介绍要求,进行修剪。3
病虫害防治铁线莲抗病虫害力较强.很少发生病虫严重为害现象。病害有枯萎病、特别可能发生在夏季雨天放晴,温度急升时,枝条突然枯萎,往往在秋天或次年春天萌发新技。其他有粉霉病(为害叶或花)、病毒病(叶部有黄斑,花畸形)等,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虫害有红蜘蛛、刺蛾危害,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杀。3
主要价值本种常为单叶,叶片背面密被紧贴的曲柔毛为主要特征;花大,直径可达7-15厘米,是本属中花最大的种类之一,可引种栽培供观赏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