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蛙生活于海拔500-1200m的房屋附近,山边石崖下或土穴。平时难见其活动,但夏季该蛙活动频繁,夏季大雨后形成的临时积水坑附近常见,尤其夏季大雨后为其繁殖高峰期。在四川绵阳其繁殖期5-9月,照片采集于四川绵阳(绵阳师范学院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陈伟博士)。
形态特征小型蛙类:体长41~50mm,雄体较小;头小吻短圆.无犁骨齿,鼓膜不显,舌大,后端微缺;前肢短,指末端膨大,前缘齐平如切.雄性指端有两簇骨质疣突:后肢短粗,胫跗关节向前伸达肩后.趾端网,雄性具全蹼。皮肤厚而光滑,体背有疣粒:枕部有横肤沟;腹面平滑,肛周有小痣粒。体色变化较大,一股为橄榄绿色,雄性为深棕灰色,肩部有两块“八八”形斑,背面黑点颇多;雄性咽部黑灰色,腹部米黄色,而雌性均深灰色。雄性具单咽下外声囊;整个胸腹部均有皮肤腺,雄性线显著。1
体宽扁,雄蛙体长39mm,雌蛙49mm左右。头小,头宽明显大于头长,吻端圆,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鼓膜隐蔽;无犁骨齿;内鼻孔后缘脊棱显著;舌后端无缺刻或略凹陷。背部皮肤厚上有小疣,枕部有1条横肤沟,体腹面平滑,肛孔周围有小疣粒。指末端呈平切状;后股粗短,胫跗关节前伸达肩后,胫长远短于体长之半,左右眼部不相遇;趾端圆;雄蛙第四、五趾间蹼缺刻浅;内蹠突具游离刃。背面一般为橄榄绿或草绿色,雌蛙常在疣粒部位散有颇多的黑点;肩部常有2条浅色斜行宽带纹;腹部米黄或深灰色。雄蛙具单咽下外声囊;整个胸腹部有皮肤腺;雄性线显著;指端有2簇骨质疣突。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500~l 200 m的平原和山区,常栖于山坡石块下,土穴内或草丛中,有的隐匿在树洞内。繁殖季节为6~8月,夏季暴雨后常雌雄蛙集群于临时水坑以其附近,昼夜雄蛙发出“姆啊”的 低沉鸣叫声。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卵产在临时的水坑或废弃的粪坑内,雌蛙产卵1663-3277粒,单粒漂浮于水面,受精卵至变成幼蛙需20天左右。2
环境与繁殖生活于海拔100~1500m的池塘、居民点附近的草丛、石缝中,在水中常四肢伸直浮于水面。6月底见抱对现象,卵产于水塘或临时水坑中,蝌蚪橄榄棕色,背正中有米黄色线纹,无唇齿及角质颌,出水孔位于腹中线后端。1
分布文县南部。国内仅见于四川。
保护现状自然野生。
用途环保与生态用途。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立杰 - 副教授 -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