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非洲树蛙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是两栖纲无尾目的一科。

前凹型椎体,固胸型肩带,有腭骨,无副舌骨,颌骨和前颌骨有齿,有三块跗骨;瞳孔纵置或横置,腋部抱对,少数是胯部抱对。产卵习性多样化,在水中或水上植被上乃至地面或树洞,或产树上泡沫卵,蝌蚪有唇齿和角质喙。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岛。辖3个亚科14属200余种,中国无分布。已知8属41种的核型报道。

种属分布非洲树蛙科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

树蛙科中的非洲树蛙属Hyperoli“s的剑胸骨呈宽大的软骨片状。实际上,Liem(1970)通过系统与进化分析早把亚洲和非洲的树蛙列成两个不同的科,分别称为树蛙科和非洲树蛙科。1

分类1.非洲树蛙亚科(Hyperoliinae)

共有7属130余种,约计有4属20种的核型报道,非洲树蛙属(Hyperolius)有16种,其中14种的2n=24,NF=48,而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2种(H.argentovittis、青腹非洲树蛙(日.cintiventris)),其2n=26,NF=52,M/SM为核型的主要成分,染色体长度渐次递减,无明确的长度间隙,许多种的No.1特长。马达加斯加岛的异跳蛙属(Heterixalus)2种、后囊蛙属(oeisthothylax)1种和塞舌疾蛙(Tachycnemis seychellensis)4种,2n=24,NF=48。其中1种异跳蛙很特殊,有2对次缢痕,分别位于Nos.8,12。

2.肛褶蛙亚科(Kassininae)

共计5属42种,有3属10种的核型研究,其中阿非蛙属(Afrixalus)6种、肛褶蛙属(Kassina)3种,还有Phylictimantis leonardi,全部种均为2n=24,NF=48,以M染色体为核型的主要成分,染色体长度逐渐递减,无大、小染色体的长度间隙。仅知韦氏肛褶蛙有银带报道,其Ag—NOR位于9q“‘,呈现随体形态,这在蛙超科中是比较少见的,应被视为演化的近代产物。荧光带研究表明6对大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显示Q+。

3.小黑蛙亚科(Leptopelinae)

产卵在地面,孵化后蝌蚪移栖水塘,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约2属45种,已报道有小黑蛙属(Leptopelis)的11种的核型,其中6种的2n=24,NF=44~48,2种的2n=22。NF=44,No.1特长,可能是串联融合的结果。仅有1种,即帕氏黑树蛙(£.parkeri)的核型是很特殊的,其2n=30(10M+20T),其中2对T染色体可能是ST,NF=40。除2n=22者核型全部为M染色体外,另外两个类型中,都有单臂染色体的成分,2n=30者有10对T染色体。有理由相信2n=22者十分可能是2n=24经过着丝粒融合形成的,2n=30则是臂间倒位和着丝粒分离的产物。这意味着这里的单臂染色体是近代次生的,它并非原始性质。可见小黑蛙属的种间不仅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而且还有较大的臂数的变化,这意味着其问既有臂间倒位,同时还有罗伯逊融合和分离。大眼小黑蛙(L.bocagei)的Ag.NOR位于5p”。,同时显Q+强荧光,显示为富AT碱基,很为特殊(Sehmid,1978a)。2

生活习性非洲树蛙科动物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陆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伪装以及建筑才能一般,由于青蛙需要让它们的卵保持湿润而且不能让捕食者看到。一些青蛙冒险将它们的卵藏在森林地被的下面。不过,有一种青蛙对建筑物情有独钟。对非洲灰树蛙来说,交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它们需要在繁殖的同时大兴土木。在释放卵子让雄蛙授精之时,雌蛙的皮肤会分泌出一种泡沫状液体,然后,别的青蛙会帮忙一起建造小青蛙的房子。这种动物在有关的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因为这些泡泡就像混凝土一样建造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安乐窝。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动物们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亲近自然。非洲灰树蛙总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让它们的宝宝回到水中。非洲灰树蛙也像宇航员一样会暂时停留在空中它们的小房子里面,但是几个星期后,用泡泡造的房子开始溶解,这时,小蝌蚪会发现房地产业的不变真理——位置永远是最重要的。非洲灰树蛙总是把这种泡沫住宅建在水面上,这样它们的小宝宝就能安全坠入水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立杰 - 副教授 -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