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台北树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台北树蛙体背光滑呈鲜绿色,腹部呈黄色,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而改变,这使得它的天敌大为减少。树蛙的指端大如吸盘,这使得它能在树枝间自在的爬上爬下,比其他的蛙类多了一个生活的空间。

台北树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生物,雄蛙重约三克,雌蛙产卵前可重达八克,产卵后则仅剩约四至五克,是以树为家的动物,发展出特殊的构造与活动技能,以适应树栖生活。它们在树林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区见到,但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地区。现被中国台湾宣告为保育类动物。

信息特征:翠绿色,约四至五公分。

主食:肉食性,以虫**、**蚁为食。

形态特征体型较短小;雄蛙体长31~37 mm,雌蛙体长31-41mm。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鼓膜不显或略显,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列细长,近平置。背面皮肤粗糙,满布颗粒状疣粒;腹面满布扁平疣。前肢短壮,前臂及手长略大于体长之半;指、趾端有吸盘和边缘沟,背面可见“Y”形迹;指问具微蹼;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几达眼后方,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趾问全蹼;内跖突椭圆形,无外跖突。生活时背面颜色随环境而变化,体背面多为鲜绿色或黄绿色,偶为蓝绿色或暗黄褐色,少数个体有白点;体侧及股前后具深色细云斑而无黑色大斑点,指、趾及蹼为黄色;腹面为黄色,有的个体咽喉部具细云斑。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卵粒乳白色,卵径3 111133左右。第34-38期蝌蚪头体长为8~14 mm,尾长约为体长的200%;头体卵圆形;吻端钝圆;呈披针形,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圆。背面棕褐色,有深色斑点,尾部有褐色斑;腹面透明;口位于吻前端腹面,唇齿式为1:4+4/Ⅰ+1:Ⅱ;角质颌适中,两口角及下唇缘乳突交错排列成两排,中央缺4-5个乳突位置。1

繁殖冬季是台北树蛙的繁殖季节,每当冬季来临,东北季风带来适度雨量的同时,台北树蛙的雄蛙便开始走下叶面,找寻适当的湿泥,将原本鲜艳翠绿的外表,转变为深沉的墨绿色,再用细小的后脚,在湿泥踩踏出一个小拳头大小的新房。新房完成后,雄蛙就会躲在新房中,对雌蛙展示求偶声响,以吸引群聚于四周的雌蛙。进入新房的雌蛙,会和雄蛙以体外授精的方式,产下一团卵块,卵块中则有着大约两百至三百的授精卵。小蝌蚪在卵块中孵化成长,借着东北季风所夹带的雨水顺水流入小水池或小溪中,慢慢成长。长成成蛙的台北树蛙会离开水域并爬上绿色植物,展开特别的生活方式──树栖。所谓的树栖性是指该物种动物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树上生活。而所谓的半树栖性则是指该物种动物并不限定在树上居住与觅食、繁殖,这类动物无论在树上或是在地面上都不影响其生物本能,故能同时在地上以及树上生活。2

生活习性台北树蛙属于树蛙科,是台湾特有种蛙类,也是台湾政府公告的保育类动物。它们普遍栖息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区,进入繁殖期后,则在低海拔山区及谷地、平原四周较为常见;台北盆地四周山区是它们栖息的大本营。平时的台北树蛙,通常都散布在树林间的绿色植物上,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想一窥它们的生活并不容易。成蛙是肉食性动物,以虫蚁为主食,而蝌蚪则为素食者,以藻类为主。3

分布台北树蛙为树蛙科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立杰 - 副教授 -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