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
这是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类,所以说巨型猿人不合适(过去确实有书上将其列为猿人)。 此属在中国至少自下而上于50万年前。最初(1935年)发现的化石为牙齿,其体积超过现代人牙齿约五倍左右。1955年以来,在中国广西发现很多,到目前为止,计发现下颌骨三个和牙齿近千枚。巨猿是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巨猿可能就是金刚的原型,它们在外形上与现代猿较为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体型更为硕大。巨猿是历史上出现的肌肉最发达的猿,身高达到近10英尺(约合3.04米),体重超过1000磅(约合453公斤)。它们是现代猩猩的远亲,绝大多数相关绘画作品均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1
形态特征勇猛的巨猿篚够用后腿站立,站立后能达到非常高的高度。它咆哮起来震耳欲聋。它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猿类。巨猿生活在中国树木丛生的山区。2
巨猿是高等化石灵长类中重要的种类。是已发现的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硕大的一类,它们的形态特征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3在下颌骨和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颌体前下方有猿板;下颌体的厚度和高度均以下颌联合处为最大;下犬齿与下第一前臼齿之间有齿隙等特征方面较接近于猿类。而在门齿较小;前臼齿和臼齿齿冠很高,齿尖呈块状;下第一前臼齿呈双尖型等方面具有与人类相同性状的趋势 。因此,巨猿在人猿超科中的分类地位始终未定论,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各持己见,就是同一学者也常改变自己的观点。
生态习性根据对其牙齿的化学分析,可推测出巨猿是彻底的素食者,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吃吃树叶和果实。
研究进展总之,一些学者把巨猿归属猿科,另一些学者认为属人科。还有人把它归类于已绝灭的另一科(订名为腊玛古猿科)。现在看来,巨猿归于人科是很勉强的,但它们与今天最大的灵长动物大猩猩也没有什么密切关系,或许它们跟今天同样生活在亚洲的猩猩(红猩猩)关系更密切。
对于巨猿与人类相似的形态特征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在从猿演化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管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解释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分类地位如何,巨化石猿的发现和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理解。
巨猿牙齿有高而钝的牙尖,有一些似人牙的特征,如相似的牙齿模式和平的磨耗平面。关于这些材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严谨的学者认为它是与进步人同时代的。因此步氏巨猿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孔尼华认为“巨猿”是与人的进化系统或多或少平行发展于在亚洲主于的最晚期的生存者。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它是一种政,它的像人的齿列特征是一种平行发展。1968年发现了巨猿的第二个种,这个种是从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地层中发现的。
有关的动物化石年代测定为250~90万年,化石标本只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粗壮,带有大而硕长的磨牙和小的前齿,犬齿不突出齿列,但与人的犬齿不同,磨损成平的咬合面,下颌骨的强大的加固结构和非常平的“咬合”面都表明它们食用非常坚硬的植物。第二个种曾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的祖先。1973年有人宣称“巨猿作为人类的祖先比其他任何目前已知的类型都更为合适”,对从巨猿到较晚期人科成员身材减小的合理解释是使用工具和防御敌害的选择压力造成的。尽管有这些热情支持的观点,形态学的证据仍认为它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假如不是人的祖先,是否要考虑它是人科成员还是猿?认为它是人科成员的根据是它与“粗壮”南方古猿表现的相似点,它与南方古猿粗壮种一样,具有粗壮的下颌体、大的臼齿和臼齿化的前臼齿。这些与早期人科成员的相似性可能是趋同特征,反映出它们的食物相似,而不是具有近的共同祖先。现有的证据表明,巨猿是一种猿。古生态学研究表明,与巨猿同时发现的最多的化石是森林类型。
物种揭秘20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这种化石出产的确实地点和了解它们的产状,解开是巨猿还是巨人之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组织了一个华南洞穴科学考察队来广西,于1955年底起,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展开了野外考察。他们根据文化、医药卫生和商业部门所提供的各地出产“龙骨”、“龙牙”的线索,在广西的石灰岩岩溶地区探查山洞和从事采集、发掘化石的工作。
1956年初,考察队来到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那隆屯北面的牛睡山。牛睡山是一座馒头形的圆山,四面坡度较大,在距山顶约40米的地方有一个岩洞,因为光线照不到,里面黑乎乎的,当地人把它称为黑洞。洞口距地面高约90米,洞内空室较大,堆积物大部分已被老百姓取岩泥时挖走。从残留下来的部分堆积物来看,洞内堆积物原本有两层,底上为紫色沙黏土,约厚1.4米,没有胶结,干燥后裂为方块,内含较少的化石。紫色沙黏土之上是一层胶结坚硬的黄色沙土堆积,约厚2米,含化石较多。考察队曾进行了两次探查,并作了短期的发掘,找到一些猩猩的牙齿化石,发现了巨猿的一颗下第三臼齿、一颗下第一前臼齿和一颗上臼齿。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找到这种古老动物化石的原产地。这个黑洞也就因此被命名为大新巨猿洞。
1957年夏季,柳城县凤山乡社冲村农民覃秀怀到该村附近的楞寨山硝岩洞挖岩泥,无意中挖出一个巨猿下颌骨。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巨猿下颌骨。离社冲村仅十里之隔的洛满圩,有位银行干部韦耀社看到了这个下颌骨,觉得它很有科学价值,动员覃秀怀捐献给国家。这个珍贵的科学标本,经过许多人的辗转传递,于这年年底传到前来广西考察的科学家手里。
柳城社冲的这个下颌骨特别粗壮,上面带有12颗牙齿。代表一个老年雌性个体。这一发现,使科学考察队喜出望外,激动异常。根据覃秀怀发现巨猿下颌骨的这个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野外考察队跟踪追击,很快查访到了这个巨猿下颌骨的产地——硝岩洞,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随后,考察队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定时来到这里,经过1957年至1963年的发掘,在原来发现巨猿1号洞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巨猿2号洞,挖掘出了3个巨猿的下颌骨化石和1000多颗零星的巨猿牙齿。
这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75个巨猿个体,据推测可能有雄性33个,雌性42个。第二个巨猿下颌骨上面有10颗牙齿,是一个青年雄性个体;第三个巨猿下颌骨上有14颗牙齿,是一个老年雄性个体。因此,3个下颌骨中,是两个老年,一个青年;两个雄性,一个雌性。
这两个巨猿洞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石器以及用火的痕迹,与人类居住地无关。从而确定了柳城巨猿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硝岩洞位于一个孤立山峰西南面的峭壁上,洞口离地面约有90米高。攀登这样的岩洞不是轻松的事,1983年自治区博物馆的彭书琳陪同广西医学院副院长方中祜教授前往考察,一行14人,能顺利到达洞口者,也只有6人,其他人只好站在山脚仰视。据两个当地老猎人说,“民国”初年(1912年)他们因追猎野兽进过此洞,发现有很好的岩泥,后来就挖掘洞里的土层熬硝,就把它叫做硝岩洞。由于在这个山洞发现如此丰富的巨猿化石,后来它也被命名为“巨猿洞”。为避免与大新县的黑洞相重复,而把它称之为“柳城巨猿洞”,1963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柳城巨猿洞名扬海内外。
1965年在武鸣县甘圩的步拉利山一溶洞中发现12颗巨猿牙齿,其中有两颗下第三臼齿。1988年6月彭书琳和谢光茂陪同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的艾丹(DennisA.Etler)博士和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石汉(Russell Ciocnon)博士到步拉利山溶洞考察过。
1968年和1970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250多颗巨猿牙齿。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有关人员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集到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巨猿牙齿化石。这是广西继大新、柳城、武鸣之后,又一个出土巨猿化石的地点。这颗牙齿是右侧下第三臼齿,从咬合面观察到的情况看,与柳城巨猿有很大不同,牙齿的长度为25.3毫米,宽度为19.9毫米,粗壮度为501.5。这三个数值不但超过柳城巨猿小型组的相应平均值,也超过柳城巨猿大型组的相应平均值。因而认定这个巨猿可能是雄性个体,代表一类牙齿尺寸较大的巨猿。
2002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在田东县布兵乡莫会洞发掘,挖到14颗巨猿牙齿化石。此洞与山脚垂直距离为60米,需修“之”字形盘山路才能上去。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巨猿化石地点共八处。在国外只有两处:1967年在印度北部喜马恰尔邦的多无帕坦(Dhok Pathan)发现一个巨猿下颌骨,地层时代是上新世中期,其年代约在三百万年前;在越南平嘉一山洞发现一颗可能是巨猿的牙齿化石。中国境内有六处,除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外,其余五处都在广西境内,即大新、柳城、武鸣、巴马、田东各一处,可以说广西是巨猿的老家。在柳城发现的巨猿化石是最丰富的,堪称世界之冠。
研究价值1937年美籍德国人魏敦瑞(F.Weidenreich)在研究中国猿人牙齿的专著中提到这种动物化石,认为是一种巨大的猩猩的牙齿。稍后,孔尼华又在香港和广州的中药铺里购得两颗这种动物牙齿化石,一颗是左下第三臼齿,另一颗是右上臼齿。魏敦瑞根据这3颗牙齿和在爪哇发现的爪哇猿人第四号头骨以及另外两个下颌骨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于1945年发表专著,改变了他原先的意见,认为这种动物具有明显的人的性质,应该归属于人的系统而不是猿的系统,主张把巨猿改称为“巨人”,并提出了人类是由巨人起源的新说,进一步推论巨人是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直接祖先。
后来孔尼华又去南洋一带中药铺里搜集到5颗这种动物的牙齿化石。1952年他根据先后购得的这8颗牙齿化石进行研究,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同意魏敦瑞的意见,认为巨猿确是巨人,是第四纪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一种最原始的人类。因为巨猿下颌和牙齿的多数特征介于人类和猿类之间。猿的两侧齿列是平行的,人的齿列是向后张开的;巨猿的两侧齿列既互相平行,向后张开的程度也远不及人类的大。人类齿列呈曲线形,没有明显的转折;巨猿齿列在犬齿处有显著的转折,但不如猿类的显著。猿类犬齿的前后都有间隙,不与前后的牙齿接触;巨猿的犬齿没有前间隙,但有比较小的后间隙;人类的犬齿一般是没有齿隙的。
巨猿犬齿的形状,与其他牙齿的比例,磨耗情况以及两性差别也介于人、猿之间。下第一臼齿略成扇形,似猿类;有双尖及后小凹,又似人类。巨猿的门齿小,位置垂直;臼齿齿尖呈方块形,咬合面脊纹少而粗,有第六齿尖。这些特征都是与人类相似的。但由于其年代太近,体形太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魏敦瑞又因此认为巨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经特化了的旁支,而不是直系祖先。
据一些科学家研究推断,巨猿有硕大而粗壮的头骨,巨大而强壮的躯干,有比现代人稍长和粗壮的肢骨,有与现代人相似或稍高的身高。巨猿可能做一定程度的直立行走。从牙齿结构可判断巨猿的食性是杂食,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研究结果还表明,巨猿的身材有随着时代逐渐增大的趋势,牙齿远比现代人的粗大,它不可能是猿进化中特殊的一支,而是一个灭绝了的旁支。但它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应是最接近人类的一支灵长类。从现有的资料已得知,巨猿生存的时期从第三纪上更新世经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分布的地区是从亚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陆到中国南方的广西和湖北一带。巨猿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食竹巨猿据加拿大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约100多万年前,东南亚(包括中国境内的南方地区)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巨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长3米,体重高达300多公斤。早期人类曾与这种庞然大物“比邻而居”,一起度过了100万年的时光,直到10万年前才彻底灭绝。让远古时代人类庆幸的是,这种巨猿不吃肉,主要以竹子为食,不然的话,恐怕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今天了。
第一枚巨猿化石发现于香港中药铺。
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G·H·科尼斯瓦尔在香港中药铺出售的动物牙齿中偶然发现了一枚被称为“龙骨”的巨大暗黄色臼齿。经过研究,科尼斯瓦尔确定它们属于某种大型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并将其定名为“步氏巨猿”。这枚牙齿比人牙大得多,但两者却有许多非常接近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学家魏登瑞曾将其改名为“巨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人类的直接祖先。魏登瑞是当时的人类学泰斗,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却犯了大错。以后的化石证据很快表明,人类的体型进化趋势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由小到大,而绝不是由大到小。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南方和越南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步氏巨猿化石。中国在广西的柳城、大新、武鸣、巴马和湖北建始县等地的早、中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中,又发掘出巨猿的下颌骨和牙齿。其中柳城巨猿属300~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仅仅在广西柳城县的一个山洞中就发现了1076枚牙齿,这个洞也因此得名为“巨猿洞”。令人遗憾的是,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巨猿的生存年代和灭绝时期。
由几颗牙齿窥探巨猿的庐山真面目。
古生物学就是一门“从局部推测整体”的学科,虽然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整个的巨猿骨骼,但是他们通过对巨猿生活时代之前,同时代以及现代猿外形的认真比较,把巨猿的形貌进行了合理的复原。简单来说,复原过程就是根据牙齿和下颌骨复原出与之匹配的头骨,接着根据头骨复原出整个躯体骨架,然后再用皮肉和毛发加以“润色”。
分类学认为,巨猿是西瓦古猿的后裔,与亚洲猩猩关系较近,属于猿类而远离人类进化的主干,所以专家们参照了西瓦古猿的头骨;而在躯干方面,则考虑到如此巨兽难以在树上生活,便以两种大型地栖灵长类——现存的大猩猩和已灭绝的一种狒狒为标准;至于毛发则“借用”了亚洲猩猩稀疏的棕黄色长毛,因为两者同样生活在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丛林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巨猿的“大下巴”可能是因特殊食性而过于发达,因而复原者们出于谨慎起见,姑且推测它们长着一个相应的“大脑袋”。于是,它的头长与身高的比例被定为1:6.5,不但远大于南方古猿的1:8,也比人类的1:7要大。最后,一个高达3米、体重高达300公斤多的庞然大物就诞生了。
巨猿很大,但非常温柔。
当这种怪物穿过森林的时候,它沉重的脚步引起地面的震动,足以将原始人类吓得四散奔逃。人们也许会担心,当时那么弱小的原始人类是怎样与如此高大、凶猛的怪物同处一个时代。里克称,早期人类可能和这种巨猿面对面接触过,不过,他们是比较幸运的,这种史前巨猿很温柔,根本不杀生,更谈不上吃人。
食狮巨猿体长 2米以上
体重 约120公斤
食性 肉食
分布 刚果
分类 灵长目
生活在刚果森林里的居民曾经对来访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提到过一种凶猛的巨猿。根据他们的描述,它们的身高超过2米,体重可达到120多公斤。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锋利的可以把肉撕碎的牙齿,以及足以将人肢解的肌肉。这种巨猿像黑猩猩一样聪明,力量和体型却又和大猩猩无异;它们更喜欢吃肉而不是绝对多数猿类钟爱的灌木丛。与绝大多数猿类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是以“捕食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不仅仅捕杀森林羚羊,同为捕食者的狮子和花豹也会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它们就是有“狮子杀手”之称的非洲巨猿,一种介于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动物。 刚果人向探险家和生物学家描述了一种猿类动物。它们的外形像黑猩猩,并且以大型猫科动物为食
19世纪90年代晚期,西方探险家就曾在日记中提到过这种动物。由于太过类似而且条理分明,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富有想像力的夸大其词。尽管这种生物身上充满了神话传说的味道,但很多科学家相信,在非洲难于进入的森林中,确实生活着一些未知的与众不同的神秘动物。而当地有关不可思议的巨猿的传说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揭开事实的真相,一组研究人员对神秘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仅证实有“狮子杀手”之称的神秘猿确实存在,同时也告知世人,神话中令人着迷的动物并非都是虚构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动物确实因为传说的作用而变得越发神秘。
他们外形像黑猩猩,但却像大猩猩一样在地上睡觉,并且以大型猫科动物为食。
“狮子杀手”主要生活在地上,它们与大猩猩一样,会用树枝和树叶构筑巨巢
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员克莱维·希克斯花了18个月时间对“狮子杀手”近距离观察。他的发现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这种巨猿数量庞大,拥有与其他猿截然不同的“文化”,用“喜欢吃肉的大猫”来形容它们似乎更为恰当。
在18个月的研究过程中,希克斯曾目睹一只“狮子杀手”啃噬一只花豹的尸体,但他并不知道美洲豹是否是被这“狮子杀手”杀死的。希克斯在其最新的报告中写道:“成年的雄性巨猿体型要超过一般的雄性黑猩猩。我怀疑它们的体型可能要接近雄性大猩猩。”
“狮子杀手”与黑猩猩的主要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它们并不惧怕人类。在看到人的时候,绝大多数黑猩猩会听从本能的召唤,选择逃跑;而“狮子杀手”会选择接近,而且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
其他不同之处包括:“狮子杀手”主要生活在地上,它们与大猩猩一样会用树枝和树叶构筑巨巢。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不是很清楚。绝大多数黑猩猩喜欢睡在距地很高的树上,目的是保护自己,以免被捕食者猎杀。“狮子杀手”选择在森林地面生活显然令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很容易成为晚上活动的捕食者的猎物,比如说美洲豹。根据希克斯的推测,美洲豹可能对此类猿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它们知道这些家伙的本事,所以会选择离开———少惹麻烦总是好的。
这些巨猿长着扁平的脸,鼻口很宽,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满身的灰毛
有些人猜测,它们是大猩猩与黑猩猩的混血儿,又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新生物。从遗传角度来说,研究人员找不出任何理由能够解释大猩猩为什么要与黑猩猩创造这种后代,虽然在刚果的森林,它们偶尔也会碰到。
1996年,瑞士摄影师卡尔·阿曼造访了这一地区,并发现了一个头骨———大小与黑猩猩的类似,但一个突出的骨嵴却与大猩猩相差无几。在丛林猎人的带领下,阿曼成功地拍到了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动物似乎是一只巨大的黑猩猩。此外,他发现的粪便大小要超过黑猩猩,足印却要超过大猩猩。当地人向阿曼讲述有关这种动物的故事。他说:“雄性大猩猩经常会攻击它们遭遇到的猎人,被大猩猩袭击的经历将令你永生难忘,但从没有听说过这种动物上演过袭击人类的行为。”与袭击截然相反的是,巨猿会面对面地接触它们的人类亲戚,凝视之后安静地离开。由于没有任何袭击发生,也就不必有性命之忧。
在2004年的《新科学家》杂志上,简·古德尔研究所灵长类动物学家谢丽·威廉斯讲述了与巨猿亲密接触的经历,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遭遇巨猿。简在杂志中写道:“我们可以听到它们在树林中传出的声音,大约有20英尺远。4只巨猿突然走出丛林,并朝着我们冲过来。如果这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袭击前奏,它们应该先用尖叫的方式把我们吓住。那些家伙虽然很安静,但个头实在是太大了。”
最初的时候,简也担心这些巨猿会冲过来把他们杀掉。但可能是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危险,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可取的方式———离开。她说,这些巨猿长着扁平的脸鼻口很宽,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满身的灰毛。
广西化石大新黑洞1956年发现。地点位于广西大新县正隆乡那隆屯牛睡山黑洞。属侵蚀溶洞,洞口高出地表90米,堆积地层为紫红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3个。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25种,有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柳城猿洞1957年发现。地点位于广西柳城县新社冲村楞寨山巨猿洞。属侵蚀溶洞,洞口高出地表90米,堆积地层为黄色、微红色砂质黏土,发现3个巨猿下颌骨和近1000个牙齿,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巨猿化石最多的地点。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40余种,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武鸣猿洞1965年发现。地点位于广西武鸣县甘圩步拉利山,属裂隙型溶洞,洞口高出地表30米,堆积地层为黄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12枚。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14种,其中有鬣狗(Hyeana sp.)、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这是已知年代最晚的巨猿动物群。
巴马猿洞1973年发现。地点位于广西巴马县那合村弄莫山,属裂隙型溶洞,洞口高出地表80米,堆积地层为黄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一个。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10多种,其中有爪哇豺(Cuon javanic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和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等。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田东莫慧2001年发现。也是目前最新发现的一个巨猿化石地点,发掘成果尚未发表。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乡,属侵蚀溶洞,洞口高出地表约35米,堆积地层为黄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数枚(数目不详)。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有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拟豺(Cuon dudius)、小猪(Sus xiaozhu)、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和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等。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湖北化石建始高坪龙骨洞
1970年发现。地点位于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龙骨山,属侵蚀溶洞,洞口高出地表85米,堆积地层为棕黄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100多个。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近100种,其中有爪哇豺(Cuon javanicus)、剑齿虎(Homotheruim sp.)、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扬子中国乳齿象(Sinomastodon yangziensis)、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山原貘(Tapirus sangyuanensi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此外在龙骨洞堆积地层中,还发现早期直立人(Homo erectus)牙齿化石3枚和石制品。
建始高坪摇船湾犀牛洞
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许春华于1993年发现。这里距高坪龙骨洞不远(大约200米),也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这是湖北境内的第2个巨猿化石地点,动物群及地质时代与高坪龙骨洞相当。
重庆化石巫山龙骨坡
1984年发现。地点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庙镇龙坪村,属侵蚀溶洞,洞口高出地表15米,堆积地层为棕黄色砂质黏土,发现巨猿牙齿14个。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116种,其中有维氏原狒(Procynocephalus cf. wimani)、扬子中国乳齿象(Sinomastodon yangziensis)、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拟豺(Cuon dudius)、更新大灵猫(Megauiuerra pleistocaenica)、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似巴氏剑齿虎(Homotheruim cf. palanderi.)、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山原貘(Tapirus sangyu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近中国奈王爪兽(Nestortherium aff. si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转角羚(Spirocerus peii)、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和最后祖鹿(Cervavitus ultmus)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巫山龙骨坡堆积地层里还发现了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和大量石制品。
巫山龙骨坡的巨猿化石,在时空分布上是目前已知最北的一个地点,也是目前已知地质时代最早(距今240-180万年)的巨猿化石层位。
贵州化石毕节扒耳洞
1991年发现。位于贵州省毕节县。属裂隙型溶洞,洞口高出地表25米,堆积地层为黄色砂质黏土夹石灰岩角砾,发现巨猿牙齿3个。与巨猿伴生哺乳动物化石有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山原貘(Tapirus sangyu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和小猪(Sus xiaozhu)等,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这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巨猿化石地点。4
与早期人最新研究表明一百万年前,人类曾经与一种立高10英尺(3.048米)体重超过700磅(310公斤)的巨型猿猴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不过,幸运的是,这种巨猿的主要食物是竹子而非早期的人类。
事实上,早在80年前,因有人偶然在香港的中药店中发现了巨猿的部分牙齿,科学家就已经知道布氏巨猿了。而关于巨猿的想法也激起了全世界科学家包括“大脚怪”搜寻者的兴趣。而人们还不清楚这种巨兽是在何时灭绝的。
迈克马斯特大学的地址年代学家杰克·瑞克通过高解析度的时间分析设备确定出了这种猿猴——曾经个体最大的灵长目动物——的生存时间。结果发现,巨猿生活在大约一百万前的东南亚,到距今十万年的更新纪才灭绝。而到这个时候,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一百万年了。
瑞克说:“这个谜团中缺失的一环集中在巨猿生存的确切时间上。这种灵长目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时,也正是人类正在进行一个主要的进化转变的时期。在中国南部的广西省就曾发现过一些巨猿化石。而这一地区当时也正是现代人种族的起源地之一。”
从最初发现巨猿化石开始,科学家就已经能够通过少量的巨猿牙齿和一副下颌骨对这种动物进行描述了。所掌握的实物不多,但从这些不寻常的巨大牙齿就能够看出它们是属于一个体形巨大的猿猴的。
瑞克说:“这些样本的尺码——例如,光是一个臼齿的牙冠直径就有1英寸(2.54厘米)——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种体格超大的灵长目动物。”
这种巨猿的灭绝可能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种猿猴是草食性动物,且竹子很可能它最喜欢的食物。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这种巨猿主食是竹子,它们就必须和动作更为敏捷的人类相互竞争。而这种竞争最终导致巨猿的灭绝。
大多数科学家赞成巨猿早已灭绝的观点,但一些人——尤其是大脚怪、北美野人和雪人的爱好者——认为这种猿猴就森林里关于巨型长毛野兽传说的来源。不过主流科学家认为这些说话都是不可靠的。不过 历史也曾出现过先前以为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又被发现仍存活在世界上的例子,例如,腔棘鱼。
对巨猿的进一步了解还需要收集到更多的化石才能有所支撑。5
猿人近祖西班牙科学家在一项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有1300万年历史的新猿类化石,经过对这具古代猿类化石的研究,证明这支猿类很可能是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巨型猿类的一支后来进化成人类,另外还包括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一般认为,巨型猿类和小型猿类在1100万到1600万年前分化,小型猿类包括长臂猿。
这种新猿类被命名为Pierolapithecus catalaunicus,发现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它的脊骨僵直,还具有其它一些适应爬树的特征。
研究者在《科学》杂志上表示,这具骨骼化石的年龄证明它是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的祖先,即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先,那它也与祖先存在密切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巴塞罗纳古生物学院的萨尔瓦多-莫亚索尔表示,他和同事们从发现了第一块骨骼之后已经开始在巴塞罗纳附近进行另一处的挖掘工作,这次发现的是一颗犬齿,是由进行挖掘工作的推土机挖掘出来的。莫亚索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西班牙的古生物学家都说不是你去找一块好化石,而是好化石自己来找你。” 研究人员仍在进行挖掘工作,据称他们发现的这具骨骼化石是中新世中期这个时期所发掘的化石中最完整的。
研究人员表示,来自这个时期的化石证据非常稀少,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巨型猿类和小型猿类分化之后的巨猿祖先。仅有的化石证据显示了几个可能的共同祖先,包括肯尼亚古猿和Equatorius,或者是更古老的Morotopithecus和Afropithecus,但是现存的化石表明这些猿类比Pierolapithecus更简单。
发现的重要性
莫亚索尔说:“这块新化石的重要性在于,这是第一次,所有定义现代巨猿的关键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科学家表示,发现的化石包括头骨、肋骨、脊椎、手和脚的部份,以及其它的一些片断。 通过对骨骼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确定,这种新猿类与现代巨型猿类和人类具有许多非常重要的相似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具有爬树的特性,Pierolapithecus 有宽阔平坦的胸膛,僵直的脊椎,柔韧的手腕和肩胛,这些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直立的姿势和上下攀爬的能力。而猴子尽管也是攀爬高手,它具有多方面的运动能力,但它们适于爬树的身体构造特征远不如这个生物发达。
莫亚索尔说:“胸部是这块化石最重要的解剖部份,因为这是在化石纪录上第一次发现的与现代猿类相似的胸部,它比猴子的胸部更宽阔和平坦。”
他说:“其它猿类,譬如Proconsul或Equatorius,虽然也有一些肋骨片段,但是它们的构造非常简单,完全与猴子一样。”另外,Pierolapithecus 的肩胛骨与现代巨型猿类和人类一样位于背部上面,而猴子的肩胛骨在胸部两侧,和狗一样。Pierolapithecus,现代巨猿和人类的腰部脊椎是短而直的,这部分的椎骨与猴子的椎骨不同,它们有更大的柔韧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适应性可能影响到Pierolapithecus的重心,使它更容易直立起来和攀爬树木。而且,Pierolapithecus,现代巨猿和人类的两根前臂骨中只有一根与手腕柔软的相连,这就使手能更灵活的旋转,同时也更有助于攀爬。Pierolapithecus的头骨与巨猿也非常相似,它的脸部比较短,鼻子上部的结构几乎与眼睛相平,而猴子的鼻子突出于两眼之间,妨碍视线。
尽管Pierolapithecus是在西班牙被发现的,但是莫亚索尔认为这个种类可能也曾经生活在非洲。 他说:“非洲是灵长类动物的园地,在非洲发现的中新世中后期化石记录中,我们发现了具有猴子身体构造的多种奇异的原始人科动物。在欧亚大陆猿类突然出现于中新世中期,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关于灵长类的记录,因此,我认为非洲是发源地。”6
灭绝问题科学家日前发现证据,一种大约3米多高、重约370公斤的巨猿,7竟然曾经与人类一起生活了100多万年,直到10万年前才灭绝。而令人类庆幸的是,它们居然是以食竹子为生的。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这种巨猿被称做步氏巨猿。传统的中国医学认为,龙骨——实际上是古代动物的化石骨骼和牙齿——在碾碎后服下有医疗作用。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者孔尼华在从香港药铺中购买的龙骨中,发现了一枚巨大的微黄色灵长类臼齿。经过鉴定,他认为这是一种早期灵长类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步氏巨猿。日前,麦克马斯特大学地球地理科学副教授杰克·里克利用高精度绝对年代测定法,测定这种巨猿是曾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它们在亚洲南部与人类共同生活了约100万年,大约在10万年前灭绝。
据推测,也许人类对于巨猿的灭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巨猿居然是一种草食动物,像熊猫一样,竹子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有些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巨猿以竹子为主食,才使它们在与人类的进化竞争中失去了优势,甚至最后被逼走向灭绝。
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一具完整的巨猿骨架。
毫无联系在世界的许多角落,都有“野人”等类人生物出没的足迹。而对“野人”的各种解释中,比较热门的一种就是“巨猿说”。然而,研究指出,巨猿与今天的“野人”可能毫无联系。首先是体型的差异。巨猿身高可达3米,而大多数被目击到的“野人”只超过2米高。
其次是分布区域不同。例如北美的“大脚怪”,尽管早就出现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当地也基本具备大型动物生存的条件,但从化石证据来看,整个美洲从未演化出任何猿类动物。同样,游荡在喜马拉雅山麓的“雪人”也不会是巨猿的后代。
还有最根本、最致命的一点:巨猿其实并不是两足直立的动物。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是直立行走,除此之外别无相同。古生物学家已一致认为巨猿应该像猩猩一样主要四足行走,偶尔才能直立起身体;而且前肢应该比后肢更长、更发达一些。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良生 - 高级兽医师 -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