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辣韭矢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混生竹。秆高2m,径1~2cm。秆节间膨胀成花瓶状。

竿高2-5米,粗0.5-1.5厘米;节间长15-30厘米,绿色,无毛;竿环较平坦;箨环有箨鞘基部宿存的附属物;节内不明显;竿的中部以上才开始分枝,每节具1分枝,近顶部可分3枝,枝先贴竿然后展开,越向竿顶端则分枝越紧贴竿,二级枝每节为1枝,通常无三级分级。箨鞘宿存,草绿带黄色,背面常密生向下的刺毛,全缘;箨耳小或不明显,具少数条短刺毛;箨舌圆拱形;箨片线状披针形,无毛,全缘。小枝具5-9叶;叶鞘在近枝顶部的无毛,枝下部的具密毛;叶耳不明显,具白色平滑而平行的鞘口繸毛数条;叶舌高1-3毫米,革质,全缘,背面有微毛;叶片狭长披针形,长4-30厘米,宽7-46毫米,无毛,边缘之一边有锯齿状的小刺,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有光泽,下表面淡白色,次脉3-7对,小横脉呈方格子状。圆锥花序位于叶枝的顶端;小穗线形,含5-10朵小花,长1.5-4.5厘米,宽3-4毫米;颖2,第一颖较小;外稃卵形,长11-15毫米,先端具芒状小尖头,边缘自中部以上生微毛,具小横脉呈方格状;内稃长7-8毫米,前面有纵沟且有毛,具小横脉亦呈方格状;鳞被3,长2.5-3.5毫米,近于相等或其中一片较大,膜质透明,椭圆形,先端尖,上端有纤毛,脉纹平行;雄蕊3或4枚,花丝无毛,花药长5毫米,黄色或带紫色;子房无毛,花柱短,柱头3,近于呈羽毛状。笋期6月。2

生长环境

耐寒性强。常绿浅根性植物 ,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3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主要价值

秆形奇特,四季浓绿,极富观赏价值。

宜用于配景,盆栽,制作盆景。竹秆、竹鞭均可做工艺品。

辣韭矢竹为混生竹,秆型奇特,呈佛肚状,与小佛肚竹(Bambusa t)entricosa)相似,高0.5—2 m,较耐寒,主要用于庭园绿化和盆栽。4

繁殖方法

常用扦插和分株繁殖。

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1至22℃。

分布于长江流域, 适应性强,可在高生长期间,通过适当的钩梢来控制其高生长,能使枝叶更加茂密。

生长规律

辣韭矢竹的出笋期为3月21日至5月5日,持续46 d,出笋数量基本呈偏正态分布,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如温度等的影响。辣韭矢竹出笋盛期出的笋的成竹数较多,但从成竹率来看,未必是在出笋盛期最高。从成竹的全高变化来看,辣韭矢竹的平均成竹高度随着出笋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从秆型生长量的变化来看,辣韭矢竹个体高生长历时约为46 d,可分为4个时期,初期比较缓慢,日生长量一般为1~2 cm,上升期的日生长量2~3 cm,盛期的日生长量通常在3 cm以上,末期的日生长量在2 cm左右,并快停止生长,日生长量可回归为Logistic方程。通过对竹秆日生长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10 cm和15 cm深的地温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