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竿高15-20米,直径6-10-(12)厘米,竿梢长,下垂,竿基部数节常环列气根;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贴生淡棕色小刺毛,并薄被白粉;竿环不隆起;节内和节下方均环生一圈淡棕色绒毛;分枝习性高,在第九节开始,每节多枝簇生,主枝显著。箨鞘早落,革质,新鲜时为淡绿色,背面贴生灰白色至棕色小刺毛,干燥后纵肋显著隆起,先端圆拱形,箨耳窄长形,长2厘米,宽约7毫米,波状皱折,末端稍扩大而近为圆形,边缘具长达6毫米的波曲繸毛数条;箨舌突起,高7-10毫米,边缘着生棕色缝毛长3-5毫米;箨片披针形,常外翻,基部的两侧作向内的收窄,波状皱折。末级小枝具7-13叶,叶鞘起初有小刺毛贴生,以后变为无毛;叶耳微小,鞘口繸毛数条;叶舌截形,高约2毫米,全缘或边缘细齿裂;叶片大小有变化,披针形乃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 20-30 (35)厘米,宽(1-5) 3-5厘米,下表面被柔毛,次脉7-11对,小横脉稍明显,叶缘有一侧粗糙,另一侧略为粗糙;叶柄长2-7毫米。花枝无叶,长可达50厘米,每节着生假小穗少数至多枚;小穗体扁,长6-9毫米,宽4毫米,含4或5朵小花,及另一顶端退化小花;颖1或2片,卵状披针形;外稃宽卵形,愈在上方者愈长,最长为8毫米,背部具细毛,边缘的上部生纤毛;内稃约与外稃等长,背部具2脊,脊间1-3脉,脊外至边缘具1或2脉,脊上和边缘均生纤毛,最上方小花的内稃较退化,脊上无纤毛,但在脊间生糙毛;鳞被无;花药长3-5毫米(上方小花的最长),先端尖头短,无毛;子房及花柱均被细毛,柱头1,羽毛状。果实未见。(以上花部描述摘自《台湾植物志》)。2
分布范围香港、台湾及云南均有栽培。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泰国、老挝、缅甸等均有分布和广泛栽培。原产地在菲律宾,亦可能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模式标本未保存。
主要价值观赏价值宜庭园栽培,有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笋可供蔬食。
经济价值竿可为造纸原料,其竹材力学性能良好,是制作竹地板、家具、农具、生活用品及人造板、纸浆等工农业产品的优良原料。3
在日本及韩国,有人会用之配以海盐、黄土等,以类似炼钢的方法,加工成青竹盐(或称竹盐),作为调味料、甚至加进个人卫生用品之中,竹盐牙膏就是当中较知名的产物。据称有消炎抗菌、防敏抗蛀、保持牙龈胶原、以预防牙龈退化及牙周病的效果。
栽培技术马来甜龙竹适宜在年均气温16~25℃,绝对低温>-3℃,霜期短暂,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种植。土壤要求酸性,粘土、砂土均能生长,竹子上山定植一年可生长至5~6米高,竹笋粗4~8厘米,造林后2---4年可成材,以后年年可砍伐,持续收获几十年,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苗。
种植马来甜龙竹要做好山地选择,在交通较为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向阳地段种植, 要求海拨不能太高,避免低温给竹林带带来伤害。
定植时挖80×80×50厘米穴,清除周围2 米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种植株行距3×4米, 亩栽50~70株为宜。定植期间注意水份,年松土除草2~3次。
秋季、初冬甜龙竹非出笋期 施入土杂肥、堆肥等有机质肥料,春夏出笋期则施速效肥,以沟施或穴施结合培土进行。在砍伐时要掌握砍弱留强,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内留外的原则,在晚冬或早春1~3月进行 。为使笋用林生产水平日益提高,选留母竹要选择出笋盛期的大笋养竹,保证后来的竹大、 芽壮、笋大、产量高、品质好。
马来甜龙竹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为减少风害、促进发笋、生产上要进行幼竹控梢,使地上部与地下部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