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草芍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长圆柱形。茎高30-70厘米,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4-28厘米;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9.5-14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或沿叶脉疏生柔毛,小叶柄长1-2厘米;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小,同形,长5-10厘米,宽4.5-7厘米,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上部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叶柄长5-12厘米。2
单花顶生,直径7-10厘米;萼片3-5,宽卵形,长1.2-1.5厘米,淡绿色,花瓣6,白色、红色、紫红色,倒卵形,长3-5.5厘米,宽1.8-2.8厘米;雄蕊长1-1.2厘米,花丝淡红色,花药长圆形;花盘浅杯状,包住心皮基部;心皮2-3,无毛。
蓇葖卵圆形,长2-3厘米,成熟时果皮反卷呈红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2
生长环境生海拔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缘2。
分布范围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东部、贵州(遵义)、湖南西部、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山西、河北、东北。在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2
主要变种**毛叶草芍药****(变种)**Paeonia obovataMaxim. var.Willmottiae(Stapf) Stern
与草芍药的区别:叶背面密生长柔毛或绒毛;花瓣白色。
分布:中国四川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嵩县)及安徽(九华山)。
生长习性:生海拔1500-2000米的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巴东。
药用价值:根药用,有养血调经、凉血止痛之效。2
主要价值药用价值:
【性味】酸、苦 凉。
【功能】散瘀,活血,止痛
【主治】痛经,闭经,山L热吐衄,痈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剂:10~309;或研末,人丸、散3。
**观赏价值:**花大色艳,可种植供观赏。
栽培技术一、选地整地:
栽种芍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4年白芍收获之后才能翻土,因此,栽种前整地务必精耕细作。前作收获后,选晴天不粘脚时,深翻30-40厘米,将土块耕细整平,并施入有机肥与三元复合肥40—60公斤。
二、种植:
栽种前须将芍芽根按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栽种,以便日后管理。种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获,栽种时间一般在寒露前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霜降,如过迟,一方面因贮藏的芍芽已发新根,栽种时易弄断;另一方面,栽后气温渐低,发根不好,影响次年发芽生长。栽种时开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亩可以种3500-4000株,开穴后,每穴放芽1-2个,留主根2-3条,根部宜分叉斜种,芽向上,覆土与畦平,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为宜,覆土操作应细致,土要细碎,不能用土块覆盖;土块覆盖的芽头不能与土壤紧密结合,通风强,芽头易受干旱及冻害,会延迟发芽甚至不发芽。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芍药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后的第二年,由于株行距宽,每株发出的苗不多,杂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时除草,便会妨碍芍药生长。因此,栽种后幼苗萌发出土时,即应中耕除草,以后约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务必达到土松、无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浅松表土3-5厘米,以免伤根,并注意勿将苗芽弄断,如果弄断,当年就不再萌发,影响生长。若规模化种植,建议使用除草剂。
2、追肥:芍药当年栽种后,不必追肥。第二年与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后,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据芍药生长情况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应在株旁开穴或开环状浅沟施入,施后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议追肥量为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与生物有机肥。
3、灌溉排水:芍药较耐旱,但若久晴过干,对生长不利,故旱时仍须灌溉,芍药又怕积水,常因积水而引起病害,故应更注意排水。
4、摘蕾:在4月中旬现蕾时,选晴天将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养分,促进根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摘蕾不宜过迟。
5、间作:栽后1~2年内,植株生长缓慢,发棵小,为充分利用土地,可间作蔬菜、豆类、芝麻作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