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硬柄小皮伞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小。菌盖宽3-5cm,扁平球形至平展,中部平或稍凸,浅肉色至深土黄色,光滑,边缘平滑或湿时稍显出条纹。菌肉近白色,薄。菌褶白色,宽,稀,离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4-6cm,粗0.2-0.4cm,光滑,内实。1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青海、四川、西藏、湖南、内蒙古、福建、贵州、安徽等地区,它是著名的形成蘑菇圈(仙人环)的种类,由此而流传着许多关于蘑菇圈形成的美妙神话故事。夏秋季在草地上群生并形成蘑菇圈,有时生林中地上。1

食疗价值此种蘑菇有香气,味鲜,口感好。可药用,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适。1

注意问题引进母种“四要”:一是引种时一定要到正规、信得过的科研单位和菌种生产厂家引进,这样菌种质量才有保障。二是要明确菌种的特征特性,掌握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做到心中有数,适时投料播种。三是引进菌种后,一定要做出菇试验,检验菌种的适应性,确保规模生产时万无一失。四是有些品种在冰箱中保藏后,需转管复壮后再扩接原种,否则,菌种很难成活。据试验,鸡腿菇、姬松茸、大球盖菇、金针菇、木耳类等品种,均是经复壮后再扩接原种更为保险。 培养料配方要科学合理:无论是生产原种还是栽培种,原辅料的比例一定要准确无误,培养料的碳氮比值一定要合理,特别是要控制氮元素的比例不能超标。否则,装瓶装袋后游离氨在瓶内、袋内无法排除,菌丝将无法定植生长,导致菌种生产失败。

灭菌要彻底,接种应无菌:菌种培养基用常压灭菌,应在100℃温度下保持8~10小时。高压灭菌压力达到1.5千克/平方厘米后要保持1.5小时以上。接种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发菌阶段应控温:高温季节生产菌种,自然气温高,在常规条件下培养发菌,控制料温升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是接种应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二是摆放菌种时,瓶与瓶或袋与袋之间均应留有一定的空隙,有利于热量散发。如果瓶、袋紧靠,菌丝的呼吸热不能得到有效散发,势必导致高温烧菌现象发生,菌丝生长发育受阻,稀疏无力,菌种质量将严格受损。三是培养室应选择空气对流、通风良好的房间,温度高时,可随时通风降温。四是高温季节瓶、袋上面切忌覆盖,更不可堆码过高,否则,对散热极为不利。

提高菌种质量1、环境菌种生产提倡清洁生产,菌房事先应消毒处理,最好采用2种以上方法交叉消毒,避免杂菌产生抗药性。出现杂菌的菌袋应及时隔离处理,严重的必须及时远扔深埋,不能在生产场地堆积。

2、原料选择经济实用、来源广泛的原料,已霉变、腐烂的原料不要采用。培养料中各种物质的配制比例要适当,特别是要有适宜的碳氮比。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菌种应选择适宜的PH值。培养料的含水量要合适,拌料要均匀,配好料及时分装。

3、灭菌灭菌是菌神生产的关键,灭菌要彻底。常压蒸汽灭菌注意灭菌仓内不能有死角;高压蒸汽灭菌排放冷空气要彻底,防止产生假压,影响灭菌效果。

4、接种接种要选择优良菌株。接种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对培养基、接种工具、操作环境需严格灭菌,接种过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不得混入任何杂菌,以确保菌种质量。

5、培养菌种培养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发现有杂菌感染应立即取出,没有适时萌发的菌瓶(或试管)应单独陈放或补种。经常检查和调节温度,使菌丝在适温下生长。当菌丝快要长满时,将培养温度降低2~3℃,则菌丝将更加健壮有力,适当通风换气,保持菌房空气新鲜。

6、贮藏菌种长好之后应及时使用,此时菌丝处于最佳生长期,接种到新的培养料上能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存放过久,培养时间太长,养分消耗多,菌丝老化,生活力显著下降,增加后期污染。若暂时不用,要放在低温、干燥、清洁的室内避光保存。

病害防治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如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败,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其内部组织由原来的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褐腐病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及人体、工具等渠道传播。

褐斑病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发生畸形,侵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有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菇体不腐烂、无臭味。该病初发时可能由于土壤中残存的和空气中飘浮的病原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虫类甚至喷水时溅水传播。

防治措施: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处理;菌袋进棚后或鸡腿菇、双孢菇覆土后,地毯式喷洒一遍150倍百病去无踪;发病初期,连续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2次以上;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有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0倍百病去无踪;对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材料等均使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洗刷。

软腐病又称霜霉病等,发病后,菇床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食用菌菌丝缺乏氧气和受病菌分泌物侵染而失去活力,此后很难出菇,病害严重危害前发生的子实体则先从基部发病,并向上伸延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死亡,继尔腐烂,手触即倒。软腐病的病原菌通过覆土材料、水、虫类及人体和空气流动而传播。防治措施:菇棚处理可参考前述。加强菇棚通风条件的改善,以尽量降低菌畦或菌墙的表面湿度,尤其在人工喷水后,更需及时通风;将基料pH值调至7左右,对耐碱品种则可调至9左右;发病初期,可见菇床表面有病菌菌丝时,可喷施100倍百病去无踪;病害发生较重时,可在病区撒施少量石灰粉覆盖;大面积发生危害时,可将病菇摘除并清理料面及覆土材料,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后,更换新处理过的覆土材料,然后再喷施150倍百病去无踪溶液,用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锈斑病危害症状是在菌盖表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铁锈色病斑,病斑边缘整齐,其中间凹陷,斑点干缩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较少染病,菌褶上基本没有感染。锈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各种原辅材料、覆土材料、水中均有其病菌潜伏,在15℃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5%时病菌即极为活跃,通过人体、空气流动、虫类潜入、工具携带等渠道传播,尤其在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更易诱发该病。

防治措施:菇棚启用前应彻底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发酵料栽培时,基料应腐熟均匀;发菌及出菇期间坚持喷洒百病去无踪以达预防目的;初期发病,喷洒15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即可;发病较重时,可清除病菇,清理料面,对制70倍左右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次以上;日常管理时,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左右,勿过高,并坚持合理通风,尤其在喷水后,应使菌盖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掉,否则,停留时间过长易诱发该病。

黄斑病染病初期菌盖上有小斑点状浅黄色斑,随着子实体的生长而扩大范围及传染其它子实体,继之色泽变深,并扩大到整个菌盖,染病后期菇体分泌出黄褐色水珠,病株停止生长,继尔萎缩、死亡。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尤其当温度稳定在20℃以上、湿度95%以上而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此病;在基料及菇棚内用水不洁时,该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至0.5%以下;降低棚湿,尤其在需保温的季节或时间段里,控制空气湿度在85%左右;发病初期,喷洒70倍蘑菇杀病灵或黄菇一喷灵溶液2次,即可有效抑制;发病中期以后,应摘除病菇,结合清理料面并打扫卫生后,对制50~7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4次。但应注意,喷药后封棚1~2小时,然后加强通风,降低棚温。

着色病幼菇菌盖由灰褐、黑褐色变为局部或全部黄色、焦黄色或瓦蓝色,使子实体生长受抑,长速明显减缓,长成畸形菇或菌盖皱缩上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

防治措施该病发生原因是低温季节使用煤炉升温时,棚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子实体吸入该类气体后形成短期中毒症状,但菌盖(尤其边缘)变色;质量不好的塑料棚膜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被冷凝水析出后滴落在子实体上,亦可发生该类病害,往往以使菌盖变为黄焦色居多;覆土材料中的某些药残成分、喷雾器中的药物残留、外界某些有害气体的侵入等,也可导致该问题的发生。菇农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找出致病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即可,不可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