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麻脸蘑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子实体大或较大。菌盖直径10-15cm,初球形,扁半球形,后平展,淡黄色,具平伏的褐色细鳞片,形似麻点。菌肉白色,厚。菌褶初近白色,渐变为粉红色到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6-8cm,粗1.5-2.5cm,白色,具淡黄色细鳞片,内部松软到中实,基部稍膨大,向上渐细。菌环单层,白色,膜质,较大而厚,生菌柄中部至上部,不易脱落。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光滑,广椭圆形到椭圆形,7-9μm×5.5-6μm。褶缘囊体黄色,棒状,丛生到栅栏状排列,22-31.6μm×8-9.5μm。

分布范围

新疆、吉林、西藏、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区。春到秋季于草原上单生到群生。1

提高品质食用菌的品质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是很多种植者关心的,这里介绍一种土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法如何提高食用菌品质,只要使用食用菌培养料发酵剂,利用发酵食用菌培养料,有益功能微生物呈几何级数大量和快速繁殖(24小时能达272个),产生高温高热,可快速杀死大多数危害食用菌的害虫、虫卵及杂菌;功能微生物繁殖过程中形成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形成以“菌”(有益菌)制(抑制)“菌”(有害菌)的生态保护屏障机制;并能大量分泌酶、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多方面综合抑制杂菌生长繁殖;大大减少了化学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全面提高了食用菌的口感、风味、外观等品质,提高产品品级。在北京、上海、天津、徐州、高邮、大连、成都、宁波、沈阳、哈尔滨、广州、南宁、海南、重庆、乌鲁木齐等三十几个省市推广很快,正打入英、澳、叙等国际市场。

节省办法以往食用菌栽培生产,主要以树木作栽培原料,经过近年的科研生产实践证明,以草类替代树木原料栽培食用菌,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农作物下脚料和丰富的野草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所谓草类资源材料,是指山上的芒萁、五节芒、茅草、芦苇等野草及农作物下脚料的稻草、玉米秆、甘蔗渣、豆秆、花生藤等。

草类原料的收集和处理一是在农作物收获季节,注意把稻草、玉米秆、豆秆、麦秆、甘蔗渣、花生藤等收集晒干,切断3—5厘米长或粉碎,贮好备用。二是在入秋以后的农闲季节,到山上采集芒秆、芦苇、芒萁等野草晒干,切断3—5厘米长或粉碎,贮好备用。

栽培生产季节的安排在自然 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栽培食用菌,但要根据本地的气候温度情况而定,食用菌的品种分有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广温型等适温条件生长。在安排栽培生产之前,需要什么品种,适应什么气温类型,应事先向有关食用菌科研部门咨询清楚后,提前一个月定好菌种筹备生产。

栽培场地的选择栽培场地在室内户外均可,有条件的,可搭建床架式立体栽培架,利用空间扩大栽培面积。选择室内做栽培场地的,室内外环境要清洁卫生,门窗相对,空气对流透气好,靠近洁净水源。选择户外荒地、田野做栽培场的,应选择坐北向南、避风,不低洼积水,造近洁净水源,排水易的场地,并须搭建遮荫棚,做好防日晒雨淋的措施。不论室内户外作栽培场,都要做好场地的消毒和防鼠灭鼠工作。

材料配方及堆制发酵方法草类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流程:备料浸料→起堆发酵→播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摘产品。材料配方:以实际栽培100平方米面积计算,一般草类材料1000公斤,加入过磷酸钙10公斤,麸皮或谷粉100公斤,熟石膏粉10公斤。堆制方法:用6%的石灰水将草类材料浸湿,含水量为70%左右,起堆宽1.2米,高1米以上,长度不限,覆盖薄膜两天后翻堆(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加入麸皮或谷粉拌匀后起堆,覆盖薄膜,过2—3天翻堆(第二次翻堆)时,用过磷酸钙加适应清水,喷洒堆料拦匀后起堆,覆盖薄膜,又过2—3天翻堆(第三次翻堆)时撒入石膏粉拦匀重新起堆。再过2—3天(第四次翻堆),检查堆料发酵情况,一是检查草料的酸碱度(用广泛试纸测试)是否符合pH值5.5—6.5之间;二是检查发酵草料的颜色是否正常为褐黄色(无黑色腐烂);三是检查发酵的草料的气味是否正常(无酸臭、氨味及其它异味),检查发酵草料腐熟正常时,可将草料拌场地起畦播种。如检查发酵草料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应请教有关技术人员及时调节,继续起堆发酵至正常为止,方可播种。

播种将发酵腐熟正常的草料搬入栽培场地,起畦宽0.9—1米,铺料厚度约13—14厘米,长度适宜6—12米为限,铺好料后准备播种。事先洗净手和盛装菌种的盆,切忌带油渍。把菌种取出撒开成手指大小粒状放于盆中,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5瓶。采用点播加混播的方式进行播种。点播规格:株距10厘米×10厘米,以尖木棒打穴,深度为铺料厚度的三分之二,株行距打穴成梅花型,然后按每个穴位放一粒菌种,点播完后,把剩余的菌种均匀地撒上料面层,之后薄铺1厘米的料遮盖好料面的菌种,再在料面上盖上一层报纸,再加盖农膜覆盖好,播种工作完成。栽培草菇的播种方式,则以在畦的四周边缘及料面上播种。

发菌及露土管理播好菌种之后进入发菌管理阶段,时间约为35天左右,关键在播种后的20天内(草菇发菌时间为8天),日平均温度相对保持在22—26℃之间,草菇发菌温度为36℃,这样才有保障菌种的菌丝萌发生长,播种后的四天内,一般不要过多揭动薄膜,待菌种的菌丝萌发生长。播种四 天后,菌种的菌丝萌发生长较齐时,应揭开薄膜通风换气,并采用拱膜管理,通风换气时间约一小时,每天早晚各一次,注意保持草料的湿润,行人道及四周范围应喷水加湿,保持局部环境的空气温度,并观察草料面层若有偏干现象,采取轻喷薄雾水,保持草料的湿润。在菌丝长满料面时,应揭开报纸,加大通风量,约在播种20—25天,菌丝长至草料三分之二时,可以采取覆土措施。覆土的泥土应采用塘泥土、菜园土、泥炭土、稻田土、火烧土等,因地制宜采用,并加入20%的草木灰更好。覆土之前要做好泥土的消毒,以0.2%的甲醛溶液喷湿泥土拌匀,用薄膜覆盖堆制2—3天才使用,效果更佳。覆土厚度为2—3厘米,覆土后,要注意保持泥土的湿润,一般情况下,覆土之后的15天左右,开始现菇蕾,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出菇期的管理进入出菇初期有少量菇蕾出现,证明以后大量出菇,此时,应加大喷水量,早晚各一次,待普遍出现小菇蕾时,喷水量减轻,转为薄雾轻喷。防止喷水过重溢死小菇蕾。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通风透气量,防止菇体出现畸型。观察菇体有八成熟时,可以采摘,采菇时要轻手采摘,采大留小。每潮的采收期为4—6天左右。采摘好的鲜菇分级销售或加工成干品。

采菇后的管理第一潮菇采完之后,应及时清理菇畦的残菇、死菇及菇脚,覆盖好薄膜,停止喷水4—5天,以后揭开薄膜通风,适当轻喷水分,保持泥土湿润,逐步转入正常管理出菇。每潮出菇相隔时间10—15天。正常情况下,一次播种的生产周期为90—120天左右,可采摘鲜菇4—6潮。菇草一次播种的生产周期为20天,可采鲜菇1—2潮。

增产八法1、搔菌法当菌丝长满料面时,用干净的竹扫帚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的徒长菌丝和老菌丝。露出新的菌丝后,喷水、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出菇,一般可增产10%左右。 2、惊菌法当培养料长满菌丝后,用弹性好的木板条挤压、拍打震动料面。操作时用力要均匀,不留深痕,不破坏料面。这样可促进菌丝加速生长和子实体迅速分化。此法对香菇、平菇、凤尾菇及木耳等均适用,一般可提高生物效率15%左右。

3、接触法用旧报纸、麻布袋、细土覆盖在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可以促进菌丝迅速生长;或用消过毒的小木棒插入料内约2cm深,插棒密度15cm。15cm×15cm左右,使菌丝生长蔓延时触及小木棒,缠绕其上,形成均匀浓密的菌丝体,发展形成菇蕾和子实体,一般可增产20%左右。

4、打洞

填砂法在畦床料面上打洞填砂,可以改善菇床透气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性能,使畦床料面上出菇均匀,朵大肉厚。方法是:在播种时,用直径1.5cm、长30cm的圆锥形木棒,按株、行距均为30cm的规格,成梅花形打洞,洞深达料底,两天后在洞中填黄砂(砂要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消毒),填至高出料面1cm左右,同时向洞中注入0.5%的石灰水。采用这种方法可提前4天出菇,出菇分布均匀、肥大,生物效率可提高28%。5、覆盖草木灰法早春播种气温低,菌丝发育生长缓慢,且易感染杂菌。若在表面撒一层草木灰,由于草木灰有较强的吸光吸热作用,能提高畦床的温度,促进菌丝迅速发育。草木灰还能为菌丝提供一定养分,并能抑制杂菌生长,增产10%以上。

6、磁化水处理法在菌丝长满至第一潮菇形成时,用4000高斯磁化水喷洒处理,能提前7~15天出菇,生产期可缩短10天左右,增加1~2潮菇,提高产量15%以上。

7、温差刺激法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促进提早出菇,子实体发育整齐。方法是: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风降温,并结合高湿浇水诱导出菇。

8、药物刺激法配制培养料时,适当加入磷酸盐、硫酸盐、维生素B1等,可保证增产;在幼蕾期用0.5~1mg/kg的三十烷醇喷酒,可增产15%左右;用500mg/kg的乙烯利液在平菇的菌蕾期、幼菇期和菌盖伸展期连喷3次,每次每平方米50ml,可促进现蕾和早熟,增产20%左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