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5-8cm,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部稍下凹,桔红至桔黄色,中部往往较深或带黄色,老后边缘有条纹或条纹不明显。菌肉白色,近表皮处桔红或黄色。味道柔和或微辛辣,气味好闻。菌褶淡黄色,等长,有时不等长。直生至几乎离生,稍密,褶间具横脉,近柄处往往分叉。菌柄长3.5-7cm,粗1-1.8cm,圆柱形,淡黄色或白色或部分黄色,肉质,内部松软后变中空。1
分布范围分布于是国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区。夏季、秋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1
主要价值医疗价值可食有用,味较好。西南地区群众广泛采食。此菌有抑癌作用。对小白鼠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80%。1
营养价值含有5种多糖、16种氨基酸和28种脂肪酸。多糖含量约为2.47%,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钙23毫克,磷500毫克,维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系天然营养佳品。其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其味较之任何菇类无法伦比的鲜甜可口;并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治疗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和补血、滋阴、清凉解毒及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和产妇出血过多等疾病,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经常食用,可使人皮肤细润,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简易保鲜缸藏 数量少时,可将缸放在阴凉处,加入缸体积10%—30%的新鲜冷水,水面上搁置一木架,木架上放盛鲜菇的容器,然后封缸贮藏。4-5℃条件下,可贮10-15天,15—18℃条件下用透气的盖封闭缸口,可贮5-7天。
清水浸泡贮藏用清水浸泡隔绝空气,使蘑菇变色慢,此法适于家庭短期贮藏,注意不可用铁质容器及含铁量高的水浸泡。
盐水浸泡贮藏
1、将鲜蘑菇放入0.6%的盐水中,浸10分钟,捞出沥干,装入塑料袋,可鲜贮3—5天。
2、将鲜平菇、凤尾菇剪去菇柄基部,置于煮沸的10%食盐水中焯0.5-1分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沥干,放入塑料袋内短期鲜贮。
3、将鲜菇剪去培养料1厘米处菇柄,洗净后浸入16%-18%盐水中,可鲜贮15天,食用时捞出,用清水浸泡20分钟。
化学贮藏
1、用0.1%的b9,水溶液浸泡鲜菇10分钟后,取出沥干,5—27℃条件可保鲜8天。
2、用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洗3-5分钟,再用0.1%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25—30分钟,捞出沥干,放入塑料袋内密封,置10-15℃条件下保存。
臭氧应用臭氧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对50多种细菌、霉菌均有在短时间内杀死或抑制的功效。臭氧在自然环境中能还原成纯氧,并迅速使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食用菌生长和人员工作环境。 以低压阴极放电产生臭氧离子的技术,具有一次性投入、长期使用、省能节电等诸多优点。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菇房灭菌在15平方米~30平方米的室内,搭成多层菇架,做好植菇前准备工作。然后在室内较高处(离天花板20厘米~30厘米处)安装1台紫外线灯,关好窗、门,开机1小时,即达95%以上灭菌效果(开机15分钟已达预期目标,为使灭菌更为彻底,可开机30分钟~60分钟。该机每小时耗电仅15瓦,停机后如不开门、窗,可保持窗内空气清洁一周左右)。
2、培养基处理培养基按原配方要求配好,摊晾在室内搁层架上,一切准备好后,开机1小时(因臭氧比重是空气的1.65倍,将机器搁置较高处,所产生的臭氧即从高处向下沉降,使臭氧遍及各个角落)。
3、培养将接种好的菌种移入菇房内,开机灭菌30分钟,然后关机,每天观察食用菌生长情况。为确保菌种生长的良好环境,每次开门观察后,可开机15分钟,停机后密封,防止腐殖菌、杂菌滋生,促进食用菌健康生长。为方便操作,可将灭菌机的电源开关安装在菇房门外方便之处。入室操作后即闭门开机,定时关机。
注意事项(1)鲜菇不能堆叠放置,以免影响香菇干燥速度和菇体间脱水的均匀度。
(2)干燥作业应在晴天进行,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有助于减少干燥时间。
(3)干燥程式应根据鲜菇的不同情况设定。如薄菇与雨淋菇的菌褶常呈倒伏状,对此类菇可先作日晒预干处理(至菌盖有光泽与菌褶立起为度),再转入常规干燥处理。
(4)格控制各个阶段的烘干温度。温度低,干菇菌褶泛白;温度过高,菌褶过黄或焦黄。烘干过程中温度也不可忽高忽低,否则干菇表面无光泽。
(5)干菇适当回潮后装袋。烘干后立即装袋,会使干菇破碎影响外观,应待干菇适当回潮后再分级装袋,储藏堆放时也应防止干菇挤压破碎。
栽培简史数千年来,人类开始了观察、采食食用菌的实践活动。中国是绝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发祥地。早在700多
年前,中国的浙江省已有种植食用菌的记载。但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野生食用菌的采集状态里。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后,随着微生物学、真菌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把食用菌的栽培和加工业推进到科学化的阶段,并成为重要的产业。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蘑菇纯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先获得成功。日本20年代末,首先制成香菇的纯培养菌种。其后各国开始利用粪草(堆肥)、秸杆、木屑等进行大规模培养食用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60年代欧洲、北美的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70年代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包括台湾省)、南朝鲜等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欧洲和美国,当时中国食用菌的产量已达约7000万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其中香菇、草菇、平菇、银耳、木耳、猴头菌、滑菇、灰树花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食用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这种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在这期间,1982年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竹荪人工培养首先获得成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