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地下茎长,匍匐生长,节间短缩而增厚,肉质根姜块状。地上茎单一;叶为掌状复叶,3-7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8-15厘米;小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中央的长10-17厘米,宽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两面脉上疏生长约1-1.5毫米的刚毛;无小叶柄或近无柄。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有花80-100朵;总花梗较叶柄长,无毛;花梗长1-2厘米,微糙;苞片(原记载为小苞片,拉丁描述为苞片)线状披针形;花小,紫色;萼齿(原记载为萼片)扁圆形至扁三角形;花瓣早落;子房2-3室;花柱2,合生至中部,柱头下弯。果实卵圆形,红色,熟时变黑;种子白色,微皱。该种肉质根姜块状,与其他的种有异。1
生长环境姜状三七为阴生植物,常生于石灰岩常绿阔叶林下蔽荫处,生长地区的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温约17℃,1月平均温10℃左右,极端最低温-4℃,极端最高温32℃,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相对湿度70-85%。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有机质丰富,pH值5.0-5.5。2
分布范围产云南(马关、蒙自),常栽培。1
栽培技术繁殖技术种子繁殖:选三四年生三七所结的果实中成熟和饱满的种子,在冬季10-11月间,随采随播,播后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盖一层,上面再盖草皮一层,促进其种子发芽。采用点播方式,行株距为3×2寸或3×3寸,每亩需种28-32万粒,覆土4-8分厚,稍压后再覆盖一层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剂消毒),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分蒸发,又可防止阴棚漏雨打烂畦面,影响幼苗生长。覆盖厚度为0.3-0.5寸,覆盖畦面约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长一年后必须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须与苗床用同样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间进行。将苗床的“籽条”掘起,剪去茎叶,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盖本土寸许,按7×6寸或8×6寸行距开沟,沟深1-1.5寸,栽苗时,使苗与沟底呈20-30度角,边栽边盖土,厚度以不露出芽头为准,不宜太厚,再盖约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见土为原则。3
栽培方法选地:栽培土地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质黑壤土为佳,灰土次之,红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选地是引种三七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选海拔700-1500米、东阳、坡度10-20度的山坡。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区或丘陵平原地区,病虫害比较严重,而且叶片常出现早期脱落现象。经验证明,宜选阴凉通风,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阴的山坡为好。
搭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木柱、木横梁结构的天棚,即用木条、竹条构成,棚高5.5-6尺。另一种是木柱铁线结构的天棚,即用铁丝代替横梁,柱距8尺左右,每亩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光照和温度。根据不同季节和温度的高低而进行调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较弱,可以稀盖,一般透光度可为65%-75%,以后随光照的增强和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盖稀些,南坡光强可盖密些。
作畦:一般需顺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间操作。畦宽为1.8-2尺,畦高5-6寸,畦长可随地形而定,
沟宽1尺,畦面呈鱼背形。作畦后,于畦面每亩施基肥30-50担,基肥的比例为牛粪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过磷酸钙、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须腐熟后施用,均匀撒布在畦面,与土壤充分混合。3
病虫害防治病害:黑斑病,多发于6~7月高温多湿季节,使植株扭断死亡。防治方法是调节阴棚透光度在20%以下,用1.5%多抗霉素15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疫病,是三七苗期毁灭性病害。多发生于6~7月,危害叶及叶柄。防治方法是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温湿度;及时清除残体,集中烧毁,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治。立枯病,多发于4~5月高湿低温季节,危害幼苗基部。防治方法是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灌根,喷雾。根腐病,是三七主要根病。多发生于4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方法是用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灌根。
虫害:蛞蝓(鼻涕虫):防治方法是晴天傍晚喷石灰粉于畦面。红蜘蛛:防治方法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地老虎:防治方法是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或1000~1500倍液浇灌。3
主要价值止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外伤出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