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茄科,颠茄属。高大分枝多的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叶大部互生,有时对生,卵状椭圆形,长15厘米,有叶柄;花单生或成对,下垂,花冠长2.5厘米,暗紫褐色,花期3—9月;浆果黑色,球形,光滑,直径1.2厘米。原分布于欧洲、地中海、中亚及喜马拉雅山,现栽培作药用或观赏。浆果内种子洗出后即可播种。全株均有毒,活植物汁液红色,地下有肥厚根茎。用颠茄制成药品称“颠茄碱” (bella-donna),其中含有阿托平及蔓陀萝素。至今栽培不衰。温室偶有种植其白花品种供观赏者。有开白绿色花朵的品种名cv. ‘Lufea’,花冠钟形,稍开张成2唇,雄蕊5。3
**有毒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卵形叶,叶腋着生钟形紫色或绿色花,浆果亮黑色。
多年生草本,或因栽培为一年生,高0.5-2米。根粗壮,圆柱形。茎下部单一,带紫色,上部叉状分枝,嫩枝绿色,多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叶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2叶双生,叶柄长达4厘米,幼时生腺毛;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25厘米,宽3-12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并下延到叶柄,上面暗绿色或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沿叶脉有柔毛。花俯垂,花梗长2-3厘米,密生白色腺毛;花萼长约为花冠之半,裂片三角形,长1-1.5厘米,顶端渐尖,生腺毛,花后稍增大,果时成星芒状向外开展;花冠筒状钟形,下部黄绿色,上部淡紫色,长2.5-3厘米,直径约1.5厘米,筒中部稍膨大,5浅裂,裂片顶端钝,花开放时向外反拆,外面纵脉隆起,被腺毛,内面筒基部有毛;花丝下端生柔毛,上端向下弓曲,长约1.7厘米,花药椭圆形,黄色;花盘绕生于子房基部;花柱长约2厘米,柱头带绿色。浆果球状,直径1.5-2厘米,成熟后紫黑色,光滑,汁液紫色。种子扁肾脏形,褐色,长1.5-2毫米,宽1.2-1.8毫米。花果期6-9月。2
生长环境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忌高温,以20~25℃的气温生长快,超过30℃生长缓慢。雨水多,易罹根病。
分布范围原产欧洲中部、西部和南部。我国南北药物种植场有引种栽培。药用,根和叶含有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颠茄碱(Belladonin)等。叶作镇痉及镇痛药;根治盗汗,并有散瞳的效能。
主要价值生物价值
全草含脂类生物碱,以莨菪碱(Hyoscyamine)为主,并含有东莨菪碱(Scoplamine或Hyoscine)、颠茄碱(Belladonine)以及去水阿托品(Atropamine)。有止咳平喘,解痉止痛,放大瞳孔的作用。1
栽培技术在北京地区5月至6月植株生长快,7月生长慢,冬季不能露地越冬,只作一年生栽培;长江以南产区可作多年生栽培。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肥沃砂质壤土为宜,易积水的低洼地和盐碱地不宜种植。忌连作。用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叶子茂密、叶片大而厚、无病虫害的植株留种,8月至10月间果实成熟呈紫黑色时,分批采收。堆放3~4天后取出,搓碎果肉,用水洗净,淘出种子,晒干,放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种子发芽力可保持1~2年。播前种子需作处理,用50℃左右温水浸种12小时,再放暖处(25℃左右)催芽,当个别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或者,把浸胀的种子伴入两倍的细砂放屋里砂藏,一个月后再播,也能提前出苗。北方用温床育苗。播种期2月至3月,也可提前至1月底,以延长生长期为多次采收打基础。将处理过的种子播于温床,覆土1~1.5厘米,约7~15天出苗,注意调节苗床温、湿度,及时通风,结合松土,除草间苗。定植前按50~60厘米行距作高垄,5月上旬带土挖出幼苗,按45厘米株距定植,立即浇水。长江以南产区在9月上中旬露地育苗,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也可直播,一般3月至4月进行,播种量每公顷3.75~4.5千克。直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浇水、除草、松土。病虫害有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等。7月中旬初花期生物碱含量高,收割第一次,留茬15厘米。采收后立即追肥、培土;8月中旬采收第二次,如及时补充肥水,加强田间管理,还可采收第三次。采收的原料应尽速干燥,质量佳,每公顷产干叶2 250千克左右,直播者产量较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