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生态安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与广义从狭义来说,生态安全概念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健康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若将生态安全与保障程度相联系,生态安全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广义的说,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广义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问题与局限生态安全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也未能形成统一并普遍接受的定义。

生态安全定义还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指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非期望事件的概率和后果),而忽略了脆弱性(指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某一系统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

针对这一局限,生态安全可以定义为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受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内容本质生态安全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风险,另一个是生态脆弱性。生态风险表征了环境压力造成危害的概率和后果,相对来说它更多地考虑了突发事件的危害,对危害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而生态脆弱性应该说是生态安全的核心。

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评价,可以知道生态安全的威胁因子有哪些,他们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人类可以采取怎样的应对和适应战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够积极有效地保障生态安全。因此,生态安全的科学本质是通过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改善脆弱性,降低风险。

详解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本身安全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

因此,不管作为个人、聚落、住区,还是作为区域和国家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

内涵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内涵十分丰富。

1.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环境或人类生态条件的一种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必备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状态。也就是说,生态安全是人与环境关系过程中,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生态安全是一种相对的安全。2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安全。生态安全由众多因素构成,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各不相同,生态安全的满足也不相同。若用生态安全系数来表征生态安全满足程度,则各地生态安全的保证程度可以不同。因此,生态安全可以通过反映生态因子及其综合体系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地评价。

3.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一个要素、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反馈给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条件,导致安全程度的变化,甚至由安全变为不安全。

4.生态安全强调以人为本。安不安全的标准是以人类所要求的生态因子的质量来衡量的,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不能满足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生态安全就是不及格的。也就是说,生态安全具有生态因子一票否决的性质。

5.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质。真正导致全球、全人类生态灾难不是普遍的,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具有区域性、局部性;这个地区不安全,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地区也不安全。

6.生态安全可以调控。不安全的状态、区域,人类可以通过整治,采取措施,加以减轻,解除环境灾难,变不安全因素为安全因素。

7.维护生态安全需要成本。也就是说,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引起对自身环境的破坏,导致自己生态系统对自身的威胁,解除这种威胁,人类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投入。这应计入人类开发和发展的成本。

安全现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其各种生物种群系统多样稳定、资源与能源充足、空气新鲜、水体洁净、近海无污染、土地肥沃、食品无公害,那么该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安全的。反之,该国的生态环境就是受到了威胁。3

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危机集中表现在4个问题上: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发展的需要。

1.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

2.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人均占有草原0.33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3. 截止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

4.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国森林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加,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居世界122位。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8年之间净减少耕地746.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仅1亿公顷左右,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一是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全国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三是“占优补劣”现象严重。在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贮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水资源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需的动态平衡。

1.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尚未达到卫生标准。

2. 我国现有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1.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26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0.7%和74.2%;城市污水处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5.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Ⅴ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6. 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共监测246个站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

7. 2005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82 次,累计发生 面积约 27 070 平方公里,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重灾区。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 6 900 万元。

大气资源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达到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占统计人口的33.1%;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人口的66.9%。

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且有加重趋势。2004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04.8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一倍,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2004年,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兴、浙江丽水、安吉、开化酸雨频率为100%。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507万辆和2742万辆,摩托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1700万辆和7900万辆,农用运输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200万辆和2500万辆。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3.1亿吨,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机动车。

5. 2004年春季,中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

生物物种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是物质资源的巨大宝库。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约40%的自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另外,出现的与物种相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体,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灾难性后果,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中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把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我国34个省市均发现了外来侵入物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类型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动物类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鱼;外来病害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并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