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温带落叶林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

温带落叶林属于阔叶林类型,又称夏绿阔叶林或夏绿林,是指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的阔叶林。温带落叶林或称温带阔叶林,以经年性落叶乔木、木本植物为主,分布于夏季温暖潮湿,冬季较不严寒的地区,或是微气候较明显的山地区域。1

内容落叶林与泰加林相反,它具有极多样的植物种类和频繁的动物活动。温带落叶林是落叶被子植物乔木占优势的群落。在晚夏,当白昼渐短,夜间渐冷时,树木的激素浓度改变,继之叶绿素被破坏,而其他色素也将呈现,呈现出红、黄、橙的斑斓秋色。春天,在新叶尚未从芽中完全展开之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盛放,春光一片灿烂。林内常具灌木,但数量不是很多。2

温带落叶林有很大的地区差异,特别是气候环境适合于生物多样性高的混交林地区。在这样的混交林中针叶树种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高纬度和中高山地区。土壤条件对温带落叶林物种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肥沃的土壤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现存结构和物种构成与植被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东亚的温带落叶林植物群落最为多样化,北美和近东(Near East)次之,欧洲最低。

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原始的温带落叶林植被群落,如森林的消失、森林用于薪材或商业木材的采伐、放牧、取走枯枝落叶、江河调洪和土地灌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改变、外来物种的引入、人造林的出现等。近几十年来,工业和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变成影响生态系统构成和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结果使现存的植被极大地偏离了原始的植物群落结构。当然原始植被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气候波动、土壤条件不断改善、树种迁徙和遗传变化等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由于自然植被常常不容易确定,而且现在的植被可能与主导的生态条件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罗瑞格(Rohrig,1991)使用潜在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的概念来描述森林群落,其含义是人类的影响停止后,出现的植被群落状态。3

中国的温带落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南部。由于人类长期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今已基本无原始温带落叶林。从次生林情况看,以栎属落叶树种为主,如辽东栎、蒙古栎、栓皮栎等以及椴属、槭属、桦属、杨属等其他落叶树种。落叶阔叶林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温带水果品质很好,如梨、苹果、桃、李、胡桃、柿、栗、枣等。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受人类影响极大,大型有蹄类和食肉类急剧减少,有的已经绝迹。欧洲野牛、河狸、松貂等濒临绝灭。麋鹿(四不像)为中国温带阔叶林特有,其野生种已绝迹;梅花鹿也是东亚夏绿林地区的标志,许多地方野生种已是零星残存。一些典型的温带落叶林动物只保留在少数自然保护区内。1

地理特点温带落叶林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大范围分布区位于北半球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在南半球的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较小分布区。在冷洋流和暖洋流分别影响下,各地湿润中纬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有所差异:在大陆西侧位于纬度40°~60°,大陆东侧位于纬度35°~50°,包括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温暖区域和亚洲中部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整个群落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7%。1

气候特点这种落叶林区的气候,冬天寒凉(但不严酷),夏天暖温。冬季覆雪层往往粗厚,生长季虽可长达200天,但年降水主要靠夏雨,年降水在75~150厘米之间。在欧洲、亚洲和北美,这类落叶林多被采伐并作为耕地,所以落叶林的面积并不很大。在北方和西方落叶林下的土壤是淋溶土,在南部是雏形土,这种土壤的B层,明显的呈现黄色或红色,常常因为耕翻而暴露于地表。2

夏绿林分布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8~14℃,1月平均气温—3~一22℃,7月平均气温24~28℃,热量条件属温带类型。沿海地区几乎全年都可能是植被生长期。年降水量500~1 00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典型高活性淋溶土和雏形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1

植被特征按照气候条件,湿润中纬带总体应为自然夏绿林地带,但曾经存在北半球的的天然森林由于伐木、火烧式耕种、森林牧场开发等,几乎全部遭到毁坏,通常只有那些不具有农业或其他价值的地方以经济林取代自然林。与过去和与其他森林气候地带相比较,今天的湿润中纬带森林是贫乏的。

温带落叶林最明显的特征是:树木仅在暖季生长,入冬前叶子枯死并脱落。优势树种为壳斗科的落叶乔木如山毛榉属、栎属、栗属等,其次为桦木科、杨柳科、槭树科、榆科的一些种。它们的叶片无革质硬叶现象,一般也无茸毛,呈鲜绿色。冬季完全落叶,春季萌发新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秋季叶片枯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树干常有厚的皮层保护,芽有坚实的芽鳞保护。这类森林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成层结构明显。乔木层组成单纯,常为单优种,有时为共优种,高15~20米。林冠形成波状起伏的曲面。灌木层一般比较发达。因不同草本植物生长期和开花期的不同,所以草本层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温带落叶林的乔木大多为风媒植物,花色不美观,只有少数植物借助虫媒传粉。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均属苔藓和地衣,有花附生植物几乎不见。1

动物群特征温带落叶林动物群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兼有南北方成分。林内丰富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地面活动动物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和隐蔽条件,地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热带、亚热带森林多,但树栖动物仍占相当比例,树栖兽类主要有松鼠、睡鼠、飞鼠、蝙蝠、树豪猪等,鸟类有啄木鸟、鹦类(即猫头鹰类)、杜鹃、黄鹂等,树栖的爬行类和两栖类著名的有树响尾蛇、蝮蛇及雨蛙等,这些动物同样具有多种适应树栖攀缘生活的结构特征和行为。亚洲温带落叶林代表性兽类有梅花鹿、马鹿、麝、野猪、黄鼬、黑熊、狐、獾、花鼠、林姬鼠、小蝙蝠等;典型鸟类有灰喜鹊、黑枕黄鹂、杜鹃、绿啄木鸟、褐马鸡等;典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有蝮蛇、虎斑游蛇、大蟾蜍、雨蛙、中国林蛙等。土壤动物种的丰富度仅次于热带森林,而个体数量常很多。

温带落叶林动物生活节律有明显季节变化,主要由广适性种类组成。夏季动物种类较冬季多,动物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特别明显。许多动物随季节而换羽(鸟类)或换毛(兽类),动物尤其候鸟迁移现象普遍,某些哺乳类以冬眠越冬,许多变温动物冬季蛰伏或休眠,全年活动的动物大都有储粮习性。动物的昼夜相活动不如热带森林地带明显,昼出活动种类多于夜出活动种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