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大陆碰撞是指漂浮而不能俯冲(见俯冲作用)的地壳的强行接触。又称板块碰撞。两个板块的碰撞接合带称为缝合带。大陆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后期3个阶段。21
碰撞过程大陆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后期3个阶段。
碰撞前期碰撞前期可以持续达几亿年﹐最重要的构造活动是俯冲作用并在下潜和上叠板块之间形成一个单剪式的剪切带。俯冲过程中来自洋壳和海沟的物质卷入剪切带﹐形成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岩层和岩石受到从成岩前的变形到俯冲引起的高压变形和变质。
碰撞中期当两个硅铝质板块之间的洋壳完全消亡﹑两个板块直接接触时即进入碰撞期。这时从一侧板块上刮削下来的物质可以在另一侧板块的前缘堆积下来。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相对汇聚速率可能突然降低﹐如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在大约4500万年前碰撞时﹐二者的相对汇聚速率从碰撞前的每年10厘米降低到每年不到 5厘米。
碰撞后期碰撞作用的开始时间易於确定﹐而碰撞的终止时间却难以查明。碰撞产生的效应和今天所能观察到的结果大多是在这个漫长的阶段中产生的。碰撞构造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相对的板块位移方向和速率是如何转变为汇聚板块边界带内的应变和应变率。
以西藏碰撞缝合带为例﹐碰撞初期(始新世中期到晚渐新世)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汇聚是通过向北传播的地壳缩短和增厚来吸收的﹐在北喜马拉雅则被向南的冲断作用吸收。这个阶段末期﹐在北到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南到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地壳厚度已加倍(达约65公里)。这时冲断作用停止﹐代之出现的是走滑断层作用(渐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末)﹐冲断作用限于喜马拉雅和阿尔金山及天山地区。在最近 500万年南北向缩短作用已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以北的亚洲﹐向南影响到喜马拉雅中的印度次大陆的更大部分。在高原内这时发育了南北向地堑和共轭走滑断层﹐高原最后上升到今天的高度﹐并伴有火山活动﹐叠加在较早期的地壳缩短﹑增厚和进变质作用上面的晚期快速抬升﹑伸展﹑双模式岩浆活动以及造山期后的小规模的重熔花岗岩是西藏碰撞缝合(造山)带的特点﹐也是许多古生代和新生代碰撞造山带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