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环境影响报告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编制原则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外编写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外编写专题报告书。

2、文字简洁、准确,图表清晰,论点明确,典型项目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主报告和分报告 (或附件),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把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写。

基本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总体结构符合要求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结构应符合国家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基础数据可靠

基础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基础数据如果有错误,特别是污染源排放量有错误,即使选用正确的计算模式和精确计算,其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此,基础数据必须可靠。若不同来源的同一参数数据出现不同时应进行核实。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

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参数也因污染物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预测模式和参数选择应具体分析,应选择模式的推导条件和评价条件相近或相同的模式。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

结论中必须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选址的合理性做出明确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结论必须以报告书中客观的论证为依据,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5、表达准确,篇幅合理

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凡带有综合性、结论性的图表应放到报告书的正文中,对有参考价值的图表应放到报告书的附件中,以减少篇幅。

6、署名符合要求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报告书的署名,报告书编制人员按行政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审核人、项目总负责人依次署名盖章,报告编写人署名。1

编制要点按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要点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和格式也有所不同。以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影响预测及评价分章编排的居多。

1、总论

(1)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由来

说明建设项目立项始末,批准单位及文件,评价项目的委托,完成评价工作的概况。

(2)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

结合评价项目的特点,阐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目的。

(3)编制依据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依据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委托合同或委托书;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地方环保部门为贯彻此办法而颁布的实施细则或规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文件;评价大纲及其审查意见或审批文件。

(4)评价标准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列出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当地的环境情况确定的环保标准。当标准中分类或分级别时,应指出执行哪一类或哪一级。评价标准一般应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等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5)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可按空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环境噪声、土壤及生态环境分别列出,并应简述评价范围确定的理由。应给出评价范围的评价地图。

(6)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目标

应指出建设项目中有没有需要特别加以控制的污染源,主要是排放量特别大或排放污染物毒性很大的污染源。

应指出评价范围内有没有需要特别保护的重点目标,如特殊住宅、自然保护区、疗养院、文物古迹、风景旅游区等。指出在评价区内需要保护的目标,如人群、森林、草场、农作物等。

2、建设项目概况

应介绍建设项目规模、生产工艺水平、产品方案、原料、材料及用水量、污染物排放量、环保措施,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建设规模

应说明建设项目的名称、建设性质、厂址的地理位置、产品、产量、总投资、利税、资金回收年限、占地面积、土地利用情况、建设项目平面布置、职工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如果是扩建、改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

(2)生产工艺简介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其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生产工艺介绍应按照产品生产方案分别介绍。要介绍每一个产品生产方案的投入产出的全过程。从原料的投入、经过多少次加工、加工的性质、排出什么污染物及数量如何、最终得到什么产品。在生产工艺介绍中,凡是重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均应列出,应给出生产工艺流程图。

应对生产工艺的先进性进行说明。对扩建、改建项目,还应对原有的生产工艺、设备及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3)原料、燃料及用水量

应给出原料、燃料的组成成分及百分含量,以表列出原料、燃料、用水量的消耗量,并给出物料平衡图和水量平衡图。

(4)污染物排放情况

应列出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各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以及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当有放射性物质排放时,应给出种类、剂量、来源、去向。对设备噪声源应给出设备噪声功率级,对振动源应给出振动级,并说明噪声源在厂区内的位置及距离厂界的距离。

对于扩建、改建项目,应列出技术改造前后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5)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对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废气和废水治理方案、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处理效果、处理后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投资及运行费用等要详细介绍。还要介绍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处置方案及去向。

(6)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及环境背景状况,分析污染物可能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将其主要影响作为环境影响预测的重要内容。

3、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概况;评价区内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气象与气候;土壤及农作物;森林、草原、水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矿藏资源等。

(2)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评价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职业构成与文化构成;现有工矿企业的分布概况及评价区内交通运输情况、文化教育概况、人群健康及地方病情况、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3)评价区内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根据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对评价区附近环境质量的例行监测数据或利用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噪声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描述,对照当地环保局确定的有关标准说明厂区周围的环境质量状况。

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污染源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直接关系到它的危害对象、范围和程度。因此,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说明评价区内污染源调查方法、数据来源、评价方法。分别列表给出评价区内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废渣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评价结果,从而找出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绘制评价区内污染源分布图。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包括: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1)大气污染防治

给出建设项目废气净化系统和除尘系统的工艺,设备型号、效率、运行费用和排放指标;分析排放指标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论述拟选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排气筒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废水治理

给出废水治理措施的工艺原理、流程、处理效率、排放指标,分析排放指标是否符合排放标准,阐述拟选废水治理工艺的可行性。

(3)废渣处理

提出废渣的排放去向、处理处置方法,如果是危险固体废物,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报,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得私自处理或非法转移。

(4)减振防噪

提出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分析拟采用措施的可行性。

(5)绿化

提出建设项目采取的绿化措施,说明绿化面积、绿化植物的选择,分析项目绿化率是否达到有关要求,如果不能达到有关要求,需提出提高绿化率指标的具体措施。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对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提出项目建成运营后,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管理机构的设备和人员配置、环境监测规划等。

9、结论

评价工作的结论应该客观、简要、明确。评价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现状;

(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3)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5)从选址、规模、布局等角度提出项目建设是否可行;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可供建设单位参考的建议。

10、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附件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评价大纲及其批复、评价通知单、评价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委托合同等。

附图包括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图;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监测布点图,项目的总平面图,主要工艺流程图等。

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没有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给出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版次、出版日期等。

按照环境要素编制的要点(1)总论;

(2)建设项目概况;

(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大气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5)地表水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6)地下水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7)环境噪声现状与影响评价;

(8)土壤及农作物现状与影响预测;

(9)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

(10)建设项目对其他环境的影响预测 (包括振动、电磁波、放射性等);

(1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 结论与建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