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根肥大,长椭圆形或凌形,有纵纹,黄白色,数条簇生于根茎基部。茎长2—5米,有细浅叶互生,掌状,边缘有3—5浅裂和不规则浅齿。夏日,叶腋开单性白色小花,结椭圆形黄红色瓠果。
分枝繁茂,蔓具有卷须和毛茸,可攀缘,全株具有特异的味道,比一般苦瓜矮小。瓜果长卵形,末端呈尖嘴状,表面有疣状突起及软刺,未成熟果皮为浓绿色,成熟果皮为橙黄色。
生长环境生于山野肥湿地区,海拔400-500米的山谷或溪边林中。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都有发现。2
栽培技术山苦瓜不但具有观赏绿美化功效外,更因其口感别具风味,煮食更具清肝降火功效。苦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利尿。山苦瓜由于瓜小(单瓜重只有 30 g 左右)、外形美观而受到顾客的喜爱。据测定,山苦瓜的干物质含量达 92.2%,比普通苦瓜高出1%~2%;含可溶性固形物达到 5%,比普通苦瓜高出 20%左右;每 100 g 鲜品含维生素 C 152 mg,含蛋白质 1.3 g,分别比普通苦瓜高出 30%和 32%。山苦瓜可用来炖汤、凉拌,还可用来加工成苦瓜茶。由于山苦瓜本身的特征特性,决定了其栽培技术上与普通苦瓜有所不同。3
适期育苗漳州地区于春季 2 月中旬至 3 月初于小拱棚育苗。将苦瓜种子在 50~55 ℃的温水中浸种 15~20 min,自然冷却后继续浸种 8~10 h,在 28~32 ℃条件下保湿催芽。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用营养袋(钵)育苗,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营养土可加 1.0%~1.5%钙镁磷肥作基肥,种子播后浇湿并盖上 1 cm 左右厚的营养土,当苗长至 3~4 片真叶时定植。3
选地定植选择周边无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灌溉水符合农用灌溉质量标准(所含污染物小于 2.5 mg/kg,铅、铜、硫化物小于 1.0 mg/L,汞及汞化物小于 0.001 mg/L,砷 及 砷 化 物小于 0.05 mg/L),土壤无农药残留,最好前作是种植水生作物的田地作为山苦瓜种植地。定植前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的猪粪 22.5 t/hm2、过磷酸钙 750 kg/hm2、复合肥 375 kg/hm2、含量为 100%的硼砂 15 kg/hm2 作基肥,与土拌匀,将地整成高 25 cm、宽 4.5 cm 的畦面。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定植。为了达到最高效益,山苦瓜应采用平架式栽培,株行距比普通苦瓜宽,为 400 cm×450 cm,定植后应浇足定根水。3
田间管理定植成活后 15 d 应及时浇提苗肥,一般用 0.3%尿素或复合肥浇灌,以促进根系伸长,同时插好竹竿引蔓,竹竿长度以 2 m 长为宜,入土 20 cm。该品种长势强,易分枝,以侧蔓结瓜为主,采收期长,因此植株 1 m 高时应先将主架搭好,架高 180 cm 左右,要求牢固结实,上覆网格大小为 25 cm×25 cm 的尼龙网。当植株抽蔓后引蔓上架,由于山苦瓜分枝性较强,上架前主蔓 180 cm 以下的侧枝摘除,以免浪费养分,同时促进主蔓伸长。主蔓上架后,要进行适当的理蔓,保证各个方向有长度大小、粗 细 一致 的 侧 蔓,以利通风和采光。坐果后,应及时去除病果、虫害果、畸形果,将劣瓜果集中清埋或倒于废弃水池中。山苦瓜需肥需水量大,若缺水、缺肥,植株生长不良,易引起果实畸形和植株早衰。在 第 1朵雌花开放后结合中耕除草施 1 次肥,施进口 45%三元复合肥 225 kg/hm2,以后根据采收及生长情况及时追肥以使植株不出现褪绿为准,一般 15~20 d 追施 1 次三元复合肥,30 d左右施用速效硼肥 375 g/hm2。3
病虫害防治由于山苦瓜抗性强,同时采用棚架式栽培,通风好,几乎没有病害;虫害主要有瓜蚜、瓜绢螟、瓜实蝇。瓜蚜防治上,在虫害刚发生时,可用采物理方法杀除,如利用蚜虫趋黄习性,使用黏虫板,或在黄色的塑料薄板上涂上 1 层黏性明胶,也可涂 1 层机油或糖浆加杀虫剂敌百虫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可选择 3%啶虫脒(莫比朗)乳油、10%一遍净(吡虫啉)、20%好年冬乳油 2 000 倍液、20%康福多乳油 8 000~10 000 倍液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7]。瓜绢螟为害时期多为 7—9 月,防治上可选用灭杀毙 8 000 倍液、乐斯本乳油 1 000 倍液、20%氰戊菊酯 3 000 倍液、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 粉剂)、5%锐劲特乳油 2 500 倍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维盐)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8]。瓜实蝇以 6—11 月为害严重,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诱杀成虫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成虫诱杀一般利用糖醋药剂(配方为:糖 3%、陈醋 2%、敌百虫 1%加适量的烂香蕉和水调成的水溶液)或台湾产的稳粘。药剂防治可在成虫盛发期,选 中 午 或 傍 晚 喷 洒 2.5%溴 氰 菊 酯3 000 倍液,或绿色 2.5%功夫 2 000~3 000 倍液,或甲微盐等,隔 3~5 d 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3
适时收获花后 10~14 d,单果重 30 g 左右,应适时采收。3
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病害种类1、枯萎病
据观察发现,山苦瓜在种植过程中易受到枯萎病为害。山苦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侵染而引起的土传病害,是山苦瓜生产中遇到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株出现发黄和萎蔫,其发病率一般为 15% ~ 25% ,病重时高达60% ~ 80%[1],严重影响山苦瓜的产量和品质。
2、白粉病
白粉病在山苦瓜植株上普遍发生,前期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出现粉状霉斑,后期叶片布满白粉,之后变为灰白色,致叶片变黄褐色干枯。病害最早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侵染至上半部分。其病原菌主要是二孢白粉菌及瓜类单囊壳菌。该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多种葫芦科作物,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田间发病率可高达100% ,造成植株叶片褪绿、变黄,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果实发育,导致减产。
3、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苗期或生长期均可发生,其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浅黄色斑块,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在福建省可周年发生,大棚管理不到位致排水不良、土壤水分含量高的情况下,发病较重。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4、猝倒病
猝倒病的病原菌为腐霉和疫霉菌,主要在育苗期发病。幼苗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胚轴中部初期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幼苗出现猝倒。苗床湿度大时,在病斑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该病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和连阴雨时间长的地方,如果在育苗期间栽培管理不当,温湿度控制不好,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可导致幼苗全部死亡。1
主要病害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对病害的防治主要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1、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与加强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相比,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御病害的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对于提高山苦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笔者所在课题组已开展山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期望通过多代单株自交提纯后,进行人工杂交育种筛选出抗病新品种。
2、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
山苦瓜种子需先经育苗后再定植于田间。因此,对幼苗温湿度的控制得当,可有效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定植于田间后,在结瓜前应加强水分管理,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生长后期及时清除田间老、病叶,以利通风透光; 同时,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3、药剂防治
在使用农药防治山苦瓜病害时,要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山苦瓜边开花边采收,需要做到早预防,一旦发生病害,要早防治,遵循先采收后施药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选择对口农药,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防止药害发生,并选择低毒、高效药剂,目前适宜无公害防治的低毒、高效药剂可选择百菌清、代森锰锌、甲霜灵、粉锈宁、扑海因、甲硫菌灵等。1
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1、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治
瓜实蝇以幼虫为害为主,实蝇幼虫在果实内取食,山苦瓜受害后,果实局部变黄,后期整个果实畸形、腐烂,造成落瓜,掰开果实,可见有蛆虫。
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套袋护果。虫害发生严重时,可进行套袋,在果实刚长出时进行套袋,可防止实蝇在果实上产卵。二是诱杀成虫。在田间悬挂诱虫黄板,黄板上的胶可粘住实蝇成虫,兼治蚜虫,减少成虫密度。三是化学防治。虫害发生严重时,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如乐斯本、吡虫啉、阿
锐宝等农药进行防治。
2、夜蛾类幼虫的发生与防治
根据田间观察发现,为害山苦瓜的夜蛾类幼虫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以幼虫蛀入苦瓜内为害。夜蛾类幼虫具有杂食性、暴发性强的特点,繁殖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苦瓜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
主要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清洁田园,人工摘除卵块,于夜间或凌晨捕捉群集幼虫,带出田间杀死,以减少虫源。二是毒饵诱杀。制作毒饵,用黄豆粉炒熟,加入90%敌百虫,于傍晚时分每隔1 m 放置一小堆,幼虫取食后即可被毒杀致死。三是药剂防治。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如阿维菌素、BT 制剂、抑太保乳油、功夫等,于傍晚进行喷药防治。1
山苦瓜研究进展山苦瓜杂交育种研究各地收集到的地方品种进行多代单株自交提纯后,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再从不同的组合中定向筛选出较为优良的新品种,是目前传统育种的重要途径。2013 年,吴水金等选育的‘如玉 45 号’是以BAL-22-31 为母本,以山苦瓜 -45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山苦瓜新 1 代杂种。这个品种综合了父母本的特点,生长势较强,第 1 雌花节位在第 17 节左右,主侧蔓均可结瓜,瓜皮深绿色、尖瘤,商品瓜长 6cm左右,横径 3cm 左右,单瓜质量 40g 左右,老熟瓜可达200g 左右;果实两头较尖,橄榄形,有纵棱尖瘤,肉质脆嫩,苦味较重,回味甘甜。2
山苦瓜栽培技术研究2013 年,赖正锋等从适期育苗、选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较为详细地总结山苦瓜栽培技术。2012 年,吴水金等研究山苦瓜冬季大棚栽培技术,对延长山苦瓜的上市时间和产品增值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报道,根据山苦瓜的果实特点,一般采用平架结构的栽培方式。山苦瓜抗病性较好,长势较强,每 667m2 种植苗数相对较少,一般在 40 ~ 60 株左右,而生产周期比其他的苦瓜品种长很多,一般在 270d 左右。2
山苦瓜有效成分研究关于山苦瓜有效成分的研究,云南和台湾在这方面开展得较早。1993 年,李祖强等从山苦瓜干燥块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3 个纯晶体 A,B,C;从正丁醇提取物总皂甙的水解产物中得到 6 个纯晶体D,F,F,G,H,I。经过鉴定,A 为硬脂酸;B 为牛菠出醇咬;D 为齐墩果酸;E 为丝石竹皂贰元;F为常春薛皂贰元。同时,从总皂贰水解产物中鉴定出4 种糖:D -萄萄糖;D -木糖;L -夫糖 ( 岩藻糖 );L -鼠李糖。1997 年,罗蕾 等又从山苦瓜中分得…2 个乌苏烷类新三萜。1998 年,李祖强等对山苦瓜干燥块根中分离得到 20 个化合物及有机酸进行药理试验,5 种成分具有抗癌活性。1997 年,周友民等利用山苦瓜的茎、叶、花、果实榨汁残渣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与果实榨汁的水萃物,研究对发炎反应及其相关指标、蛋白质的表现影响。经 MTT 试验发现,各山苦瓜萃取物在适当的试验温度下,不会显著影响细胞存活率。另外,短暂转染试验发现,山苦瓜果实榨汁残渣乙酸乙酯萃取物于 100μg/ml 时,具有显著活化 PPAR-γ 的能力。在发炎介质 NO2、PGE2方面,则以山苦瓜果实榨汁残渣乙酸乙酯萃取物于100μg/ml 时的抑制效果显著。2
山苦瓜保健作用研究2011 年,吕岳霖等以花莲区农业改良场提供的 16 种不同品种山苦瓜,分以冷水 ( 水抽物 ) 与甲醇 ( 甲醇抽取物 ) 抽取,以浓度 10mg/ml 进行抗细菌试验,测试菌种包括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33591)、绿脓杆菌 (ATCC27853)、大肠杆菌 (ATCC10536) 与沙门氏杆菌 (ATCC19126);以浓度 1mg/ml 对 HT1080 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评估。结果显示,所有的山苦瓜抽取物对于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33591) 与绿脓杆菌 (ATCC27853)的生长都没有抑制效果;部分品种的水抽物与甲醇抽取物可抑制大肠杆菌 (ATCC10536) 与沙门氏杆菌(ATCC19126) 的生长;即使将水抽物以 100℃加热5min,亦有抑制上述 2 种细菌生长的作用。2012 年,吕岳霖等分别以冷水 ( 水抽物,H) 与甲醇 ( 甲醇抽取物,M) 抽取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发现品种之间清除 DPPH 自由基与氢氧自由基的活性都不相同,最有效品种之 50% 有效浓度清除 DPPH 自由基为 181µg/ml(H) 及246µg/ml(M);最有效品种之50% 有效浓度清除氢氧自由基为 148µg/ml(H)及…37…µg/ml(M)。在抑制铜离子诱导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活性方面,特别是甲醇抽取物 (M) 在4000µg/ml浓度下,表现出保护效果 ( 以TBARS 表示 ),几乎与0.8mMTrolox 效果相当。以上结果显示,山苦瓜抽取物未来也许可以开发为天然抗氧化保健食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