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越年再生糯稻俗称“懒人稻”,不需每年播种、插秧,只需栽一次即可多年收割。马灌镇最老的两株“懒人稻”,已生长了28年。“懒人稻”像韭菜一样,只栽一次就可多年收割,让人们几千年的梦想变为现实。正是它“栽一次可以多年收割”的特点,所以才俗称其为“懒人稻”,真是名副其实。1
培育者懒人稻是重庆忠县马灌镇农民“育种专家”胡代书。
胡代书只有初中文化,总结自己重大发明的原因,他说,“我是个懒人,不爱干活儿,所以啥事都想琢磨个方便出来。”
胡代书老伴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别人出门要饭,丈夫却琢磨专种南瓜、红苕,个个肥大,吃不完就拿来喂猪。大集体时候,胡代书为了逃避干农活,长期在外当木匠。1979年土地承包到户,他才回家种地。
胡代书说,他观察发现靠田边秧苗长势好,谷穗饱满,有光泽,分析原因是光照充足,于是他发明了宽窄行插秧法,并在稻田中掏沟养鱼。因为效果很好,全国先后有50多位书记、县长前来他家取经。1
来历胡代书回忆,1982年春,他去梁平县走亲戚,在途中的精华山上发现一片植物,他怀疑是野生稻,拔回4株回家栽种,存活两株。随后,胡代书在屋边的三分水田里,利用两株野生稻的花粉,先后与数种水稻品种杂交,希望培育出能越冬的水稻。
1989年,试验终于成功,胡代书为杂交成功的水稻取名为“89-1”号越年再生稻。次年试种,实现亩产550公斤的奇迹。《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记录,2000年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胡代书“越年再生稻”发明专利权,颁发专利证书,权限20年。1
特性据报道,这种懒人稻亩产量比杂交水稻略高,蛋白质含量、出米率均高于普通水稻。当地村民说,这种米做的饭,又香又和,糯糯的,有点像东北大米。
“懒人稻”米颗粒较小,椭圆形,色白。
记者在胡代书家试验田看见,28年前移栽的两窝“水稻王”都有2~3平方米大的根系,秸秆如高粱,粗如人手指,异常坚硬。
胡代书说,这两窝高龄野生稻主要用于品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由于秸秆坚挺的特性,培育出的杂交越年稻还有抗倒伏的特性。1
报道眼下正是水稻成熟收割的季节。9月10日,笔者在贵州榕江县古州镇料理村水家寨看到:一串串成熟的稻穗透着金黄色的光泽铺洒在稻田里,整个田坝呈现出一派秋意盎然、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这是当地的水族残疾青年杨秀东引种的“懒人稻”试验田的景象。
杨秀东年幼时因一场大病致肢体残疾,虽然不能下地种田,但他一直热心钻研农业科技,2011年,他从《城乡致富》杂志看到“懒人稻”的种植信息,便萌发了将“懒人稻”引到家乡种植的想法。经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后,去年他从重庆市忠县引进了“懒人稻”,没想到第一年果真能得到丰收,今年再次获得成功。
“去年亩产1067斤,今年至少在1200斤以上。”杨秀东和家人头顶烈日在收割“懒人稻”,他喜滋滋地说:“栽‘懒人稻’真的很划算,既不犁田、栽秧,同时抗稻瘟病能力强,产量又高,真是既省力又赚钱,下一步将带动乡亲推广种植,作为一项富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
据了解,杨秀东引种“懒人稻”获得成功,是榕江种植该水稻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贵州最早引进种植人之一。今年杨秀东“懒人稻”种植面积达3亩,总产量可达到2000公斤,按4元/公斤计算,收入8000元。(杨 希 张齐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