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网络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的数据链路。通信网络是指将各个孤立的设备进行物理连接,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简介现代通信网络是由专业机构以通信设备(硬件)和相关工作程序(软件)有机建立的系统,是为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提供各类通信服务的总和。
因特网(Internet)是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传输、交换(这里主要是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和终端等几部分组成,是遍及全球的互联网。1
组成传统的通信网络(即电话交换的网络)是由传输、交换和终端三大部分组成。
传输:是传送信息的媒体
交换:主要是指交换机,是各种终端交换信息的中介体。
终端:是指用户使用的话机、手机、传真机和计算机等。1
通信网络结构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三种。它们是环形网、总线形网和星形网。
环形网1
环形网是使用一个连续的环将每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它能够保证一台设备上发送的信号可以被环上其他所有的设备都看到。在简单的环形网中,网络通信中任何部件的损坏都将导致系统出现故障,这样将阻碍整个系统进行正常工作。而具有高级结构的环形网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缺陷。
环形网络通信的一个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它的传输速度为4Mbit/s和16Mbit/s,这种网络通信结构最早由IBM推出,但被其他厂家采用。在令牌环网络通信中,拥有“令牌”的设备允许在网络通信中传输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在某一时间内网络中只有一台设备可以传送信息。
总线形网络
总线形网络使用一定长度的电缆,也就是必要的高速网络通信链路将设备连接在一起。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从总线中取下。总线形网络中最主要的实现就是以太网,它已经成为局域网的标准。连接在总线上的设备通过监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来检查发给自己的数据。当两个设备想在同一时间内发送数据时,以太网上将发生碰撞现象,但是使用一种叫作载波侦听多重访问/碰撞监测(CSMA/CD) 的协议可以将碰撞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星形网
星形网的组成通过中心设备将许多点到点连接。在电话网络通信中,这种中心结构是PABX。在数据网络通信中,这种设备是主机或集线器。在星形网中,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和减少设备。
通信网络建设策略对网络和电缆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由需要连接的设备的类型、它们的位置和它们的使用方式来决定的。在开始规划以前,给出关于网络潜在的负载说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一个网络为多个系统服务时,应对它们的混合数据流量的峰值进行仔细的考虑。1
对于一个完整的新系统来说,负载评估的主要工作是计算网络节点数量,询问各部门在"最坏情况"下的使用要求。当对一个已存在的系统进行更换时,在计划更换之前,应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一个星期或更长一段时间的监测。当软件的升级也是系统升级的一部分时,例如将计算机从DOS环境升级到Windows环境,对网络进行复杂的评估将是很困难的。然而软件供应商这时也许会给出一个关于网络通信速度的评估。在规划阶段,需求的规划和需求的规划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布线系统的平均目标生命周期为15年,它与主要建筑物的整修周期是一致的。在这段时间内,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使用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络的吞吐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肯定都要增加。
在网络建设的初期,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人员还应为网络通信速度制定详细的技术指标。为网络和布线制定粗略的技术指标是IT管理员常犯的错误。不成熟的网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代价将十分高昂,因此在网络的安装阶段过度地节省资金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
在制定网络通信速度详细技术指标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关键因素:
使用方式,包括所有应用的混合数据流流量大小和峰值负载持续时间
用户的数量和可能的增长速度
用户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最长距离,用户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的概率
与当前和今后计算机及软件的连接
电缆布线的可用空间
网络拥有者的总投资
法规及安全性要求
防止服务丢失和数据泄密的重要性2
通信网络职业指从事通信网网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
使用网管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和统计。
网络进行性能分析、质量评估,数据采集汇总、处理,并形成数据库。
使用网管系统对告警进行监视,收集故障信息。
对网络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测试,查找、判断和排除故障。
相关区别计算机网和通信网已经密不可分了,计算机网络着重讲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层体系结构,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这是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局域网、广域网等这都是指计算机网。而通信网着重是信息数据在传输时要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传输效率。有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我们经常说的2G、3G就是说的是通信网。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嘉骞 - 博士 -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