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污水生物学环境生物学一个分支、研究受污染水体中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发生和演变规律以便了解受污染水体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污水生物学从生物学角度研究水体的污染程度、水生生物遭受的危害、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治理途径等,为制订水质标准、加强水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水污染生态调查、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污水生物的毒性实验和毒理研究,以及生物处理污水等。
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水体受到污染,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种群和群落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严重时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水生生物又对污染的水环境产生影响,或者使污染水体逐步净化,或者促使污染加剧。因此研究水污染的生物学问题,需要综合应用诸如生态学、毒理学、生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以便从生物学角度,了解水体受污染的程度、水生生物遭受的危害、生物治理的途径等,为制订水质标准、加强水体管理提供科学依椐。3
研究方法污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水污染生态调查、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水污染生物的毒性试验和毒理研究,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等。
污水生物系统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注意对污水生物的调查研究,1909年德国人R.柯尔克威茨和M.马松就建立了污水生物系统,包括微生物、藻类、微型动物直至大型水生生物4。
水体受污染后,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特有的生物群落称为污水生物系统。根据不同的生物种类,将河流污染程度的强弱依次划为多污带、α—中污带(即甲型中污带)、β—中污带(即乙型中污带)和寡污带。污水生物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后,随着下游流程的延长,河流的自净作用不断加强,水污染程度逐渐减弱,其中的生物种类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河段出现不同的生物种;不同的生物种成为划分河流污染程度的依据。
发展与问题1950年以后,又利用了各种生物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简化污水生物学评价手段,此外还开展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毒理学效应、生物对污水净化机理与污水生物处理和生物回用的研究5。除了采用经典的生物分类学技术外,还引进了生态学、毒理学和数学模拟技术。对水质评价、污水净化与治理、水质标准制定和水质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污水生物监测与评价方法的标准化、定量化,毒性实验方法的规范化,模型生态系统与数学模型制作,毒性效应与生物降解机理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