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鳞翅目幼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体长从1mm到8mm不等。躯干一般为管状,分节。有保护色,常与其摄食的植物颜色相同。多数毛虫有与毒腺相连的刚毛;如碰触,轻者可造成轻微刺激,重者皮肤炎症。

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典型的烛型毛虫,头壳骨化,下口式口器。触角两至三节,无复眼,单眼侧生。上颚发达适合咀嚼。与毛翅目幼虫相同,鳞翅目幼虫的下唇前颏末端吐丝器;有些属除前胸背板外,其他胸节均为膜质。与毛翅目幼虫相比,鳞翅目幼虫的胸足很短,腹部一般5对腹足,着生在第3〜6腹节和第10节。腹足的数目有时较少,如尺蛾科一半仅在第6节及第10节腹节上各有1对。腹足的端部具有鳞翅目幼虫所特有的趾钩,以帮助行动。趾钩的排列有各种形式,通常趾钩为1排,少数为2排,也有3排或更多的。一排的称单排,2排的称为双行,3或更多排的称为多行。一排种的趾钩若长度相等,称为单序;若趾钩长短交替,称为双序;如有3种不同长度更替排列,称为三序。趾钩排列的形状有各种形式,如环形、缺环、中带(趾钩排成一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弧形)、二横带(趾钩排成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等。趾钩的排列方式是幼虫分科的重要特征。

一些重要科幼虫形态简要描述:

1 弄蝶科

体略呈纺锤形。头大,前胸细小,呈颈状。腹足趾钩为双序或三序佥环。部分种类有臀栉。如直纹稻苞虫和曲纹稻苞虫等。

2 凤蝶科

体圆简形,光滑,体色鲜艳。头一般小于前胸;前胸背面前缘具横沟,内藏1对能伸缩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叉状腺,呈Y形或V形,受惊动时可伸出并散发出浓的酸味,称“臭Y腺”;后胸隆起。趾钩为双序或三序中带。如柑桔凤蝶和金凤蝶等。

3 粉蝶科

体长圆简形,被次生刚毛,着生于毛突上,每体节分为4〜6个小节;趾钩为双序或三序中带。多绿色或黄色。如菜粉蝶。

4 蛱蝶科

头部常有突起,体上有枝剌,通常色深。趾钩为单序或三序中带。如大红蛱蝶。

5 菜蛾科

体细长,通常绿色,趾钩为单序或二序环,臀足长,向后斜伸。行动活泼◊常取食植物叶肉,造成网状花纹的被害状。如菜蛾。

6 剌蛾科

体蛞输型,头缩在胸内,胸足小或退化,腹足呈吸盘状,无趾钩。体背侧多生枝剌,上有毒刺和棘刺两种剌毛,前者中空有毒液,剌入人体后疼痛,后者端部有倒钩,剌入皮肤后又痒又疼。故称洋辣子。

7 卷蛾科

体圆柱形,体色变化大;前胸侧毛(L) 3根,腹节L1与L2毛邻近,趾钩为双序或三序环,肛门上方冇臀栉。幼虫卷叶,缀叶和蛀果等。如苹果卷叶蛾。

8 蚁蛾科

体光滑少毛,前胸L毛2根,趾钩为双序环或缺环,如为单序或三序,则中后胸的亚腹毛组有2毛。喜隐蔽为害,如蛀茎等。玉米螟是重要害虫。

9 枯叶蛾

体粗状多毛,体上的次生刚毛长短不齐。前胸在足的上方有1〜2对突起;|趾钩为双序中带或缺环。如天幕毛虫等。

10 尺蛾科

体多细长,腹足2对(在第6、第10节上),走路形如量步,称“步曲”或“造桥虫”。拟态性强,固定在树枝上时,其颜色与形状均象树枝,不易被发现。如柿星尺蛾等。

11 夜蛾科

体粗状少毛,少数种类多毛(剑纹夜蛾等),金刚钻有枝剌。前胸L毛2根(大螟1根)。腹足一般5对,也有1〜2对足退化者。趾钩为单序中带。如小地老虎等。

12 舟蛾科

体形奇特多变,常有鲜艳颜色。常有峰突、角突或刺突等。腹足5对,趾钩单序中带;臀足常退化或特化为棒状、枝状并常嵙腺体翻出。栖息时首尾翘起如舟形,故称舟形毛虫。如舟形毛虫等。

13 毒蛾科

体色多鲜艳。毛很多,长在毛瘤上,次生刚毛长短不齐,其中杂以毒毛。在腹部第6、第7节背中央苻翻缩腺。腹足5对,趾钩单序中带,如舞毒蛾等。

14 灯蛾科

体密被长的次生刚毛,其长短比较一致,无翻缩腺。腹足5对,趾钩为单序中带。如黄腹星灯蛾等。

15 天蛾科

体粗大,圆柱形,每个体节分为6〜8个小节,第8腹节背面有一尾角。趾钩双序中带。如豆天蛾等。

16 蚕蛾科

与天蛾近似第8腹节也有尾角;但每个体节只分2〜3个小节或不分小节。趾钩双序中带,如家蚕等。1

生命周期毛虫会吃掉虫壳(有时吃掉整个虫壳以获取能量)。之后他们开始大量摄食,并经历几次蜕皮(一般4-6次),每次蜕皮被称为一个龄期。最后,它们会织起一个保护性的茧以化蛹。一些毛虫将树叶卷起形成茧或在树皮和木材中筑起“小室”。

习性从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看,鳞翅目与毛翅目昆虫非常接近。鳞翅目绝大多数种类为陆生昆虫。但是在螟蛾总科的草螟科Crambidae (即螟蛾科Pyralidae)中有某些属的幼期是生活在水中。

食量很大。大部分毛虫为草食性,少数腐食性。较凶猛的毛虫摄食其它昆虫、蚜虫、介壳虫的卵或蚂蚁幼虫。多数为夜行昆虫。

鳞翅目幼虫的研究概况鳞翅目为昆虫纲第二大目,大多为农业、林业及畜牧业方面的害虫。有关鳞翅目幼虫方面的研究,不管是在形态分类还是生物学方面,蝶类的研究较好,而对于蛾类的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小蛾类的研究则更少。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鳞翅目幼虫的研究相对较早。英国学者Hinton(1946)对鳞翅目幼虫刚毛的同源性和命名进行了讨论:日本的一色周知等(1977)编著了原色日本蛾类幼虫图鉴,白水隆等(1979)编著了原色日本蝶类幼虫大图鉴。自20世纪80年代起,除了继续区系调查和种类鉴定之外,对鳞翅目幼虫生物学、生理学、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防治等广泛展开了研究。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鳞翅目昆虫的种类丰富,当前对其成虫的研究较多,对幼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基础的种类描述阶段。朱弘复等(1979)编著了《蛾类幼虫图册》,共计述了210种,隶属15科;朴美花等(2002,2006,2008)年共描述了25种韩国蛾类幼虫和8种中国丛螟蛾科幼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仲菩等(2002)报道了毒蛾科幼期形态特征及16属51种毒蛾幼虫系统检索表;上海师范大学胡佳耀等(2004)报道了上海地区13种常见的蝶类幼虫;汤亮、赵梅君等(2005,2006)报道了上海地区13种大型蛾类和13种中小型蛾类的幼虫,并分别描述了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和主要寄主,每种幼虫都附有全形照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某些种类在生物学、生理学以及害虫防治等方面的报道。甄耀合(2011)综述了杨扁舟蛾的发生与防治;尚玉儒,姚明辉(2010)通过引进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和蛇床子素等生物杀虫剂对鳞翅目菜蛾科的小菜蛾的防治进行了试验。2

鳞翅目幼虫的危害鳞翅目幼虫包括各种蛾类和蝴蝶类幼虫,刚孵化的幼虫成群聚集啃食叶片,三龄以上的幼虫(菜青虫生长12〜15天)食量显著增加。幼虫期是鳞翅目昆虫的取食和危害期。幼虫期食性广泛,大多数以植物为食,包括所有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枝、根、茎以及树皮甚至虫瘦。作为农林业害虫,鳞翅目昆虫造成灾害的例子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鳞翅目中还有一些种类取食枯死植物,羊毛、毛发和羽毛或者是以其它种类的幼虫或卵为食的昆虫。2

鳞翅目幼虫的防治第一,清洁田园,茬后及时处理残株、老叶和杂草,深耕细耙,并使用防虫网,尽量减少虫源。

第二,使用环保捕虫灯,利用鳞翅目成虫的趋光性捕杀成虫。

第三,在幼虫二龄前,药剂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 倍液,或1% 阿维菌素乳油2000~ 2500

倍液,或0.6 % 灭虫灵(敌敌畏和氯氧菊酶复配杀虫剂)乳油1000 ~1500倍液等喷雾;每隔5~7 天喷施一次,在害虫二龄后,其耐药性增强,只能采取人工捕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