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索饵洄游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

索饵洄游也称觅食洄游或肥育洄游,是指鱼类为寻找必要的食料而随着水中各种食料生物的变化而移动的行为。2

特点索饵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的洄游活动。鱼类洄游的起始,既取决于鱼自身的状态.也取决于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

索饵洄游是鱼类为追逐或寻找饵料生物而进行的集群性、定向性、周期性的长距离移动。索饵洄游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有的鱼类在洄游的过程中就往往达到了索饵洄游的目的。索饵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索饵鱼群数量多寡和状态而变动。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3

索饵洄游行为的出现一般在生殖以后进行,因大多数鱼类在生殖期间不进行摄食,故生殖后则需大量食物所致。4

索饵洄游在越冬后至生殖前后,以及至越冬前这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有些早春产卵的鱼类由越冬场直接游向产卵场,它们在产卵前很少摄饵。另外一些鱼类由越冬场出发后一边索饵一边游向产卵场。而几乎所有的洄游鱼类在产卵后都进行强烈的索饵洄游,幼鱼也在第一个生长季节中成群索饵。鱼类通过索饵洄游摄取大量食物,以供躯体的生长、生殖腺发育所需,并为产卵活动或越冬积累营养。舟山群岛附近是营养饵料十分丰富的海域,一些鱼类往往会游来索饵或越冬;又如小黄鱼和带鱼在产卵场附近或适温洄游途中捕食饵料。再如,以小鱼为饵料的大鱼往往因为小鱼的洄游而长途追逐,有时要辗转几千公里。在横跨太平洋的赤道北部。就有一平行赤道的赤道上升流带,绵延几千公里,那里的营养饵料如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和水母等特别丰富,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和金枪鱼等大鱼群,会沿着这条几千公里长的路线,进行索饵洄游,它们成群结队,从美国西海岸出发,沿着这条饵料丰富的大道洄游几千公里,一路觅食直到亚洲东海岸外。因此在研究鱼类洄游时,必须研究鱼类食性饵料的性质和变化情况,以便掌握鱼类索饵洄游的规律。3

研究与运用①为研究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地形特征对鱼类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根据2011年5月(春)和2010年11月(秋)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的分析,讨论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外侧海域是小黄鱼、鳄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鳄和方氏锦鰑的渔场位置,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鳆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秋季鱼类空间分布仅与潮沟系统沙脊地形相关,沙脊海域主要是大银鱼的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还与鱼类产卵洄游和生长相关。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而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与部分成鱼具有到这一海域进行产卵洄游的习性有关,而秋季同种鱼则以幼体居多,且优势种个体小,与秋季部分鱼类幼鱼在此处索饵和育幼有关。总体上,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特有地形,使得这一海域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场,夏秋季是育幼场,因而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5

②为有效修复大黄鱼资源及评估增殖放流效果,1998-2014年,分别在位于浙江沿岸的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三个水域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和挂牌标记等标志方法,进行大黄鱼标志放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标记方法的不同及海区的选取对标志鱼的回捕有差别性影响。在现今的渔获交易的市场体制下,金属线码标记和荧光色素标记识别率较低,回捕效果不明显,放流宜采用较为直观的挂牌标志;三个水域的回捕率为象山港海域高于洞头海域,岱衢洋海域最低。放流后,标志鱼在三个放流水域均能够存活、生长和索饵洄游,并呈现不同的移动分布特点和回捕效果。相关研究者还对影响回捕率的因素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