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蛇中文学名赤链蛇,属于中型蛇类,无毒蛇。关中地区俗称 红树根全长可达1.6米,不过一般遇到大概都是1米左右,头部宽扁呈三角状,体色红棕色为主,身上有很多规格排列的黑色横班,从颈部一直排列到尾巴末端,黑色横斑若从体侧看是不会延伸到体腹交接处,只到体侧的一半,有些个体红棕色比较深,和原本黑色的横斑配起来看起来体色会比较黑,腹部则呈白色。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 2000年 8月 1 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形态特征头扁大,呈明显的三角形,头部黑色,头部鳞缘呈红色,吻鳞高。体背面黑色,具有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斑纹。体两侧为散状黑斑纹,腹鳞外侧有黑褐斑,腹面呈淡黄色或白色。尾短细,为标准的毒蛇尾状,有时尾下呈灰黑色。此蛇属中性蛇类,体长可达1.5米以上,体重为1~1.25公斤,最大者可达1.5公斤。赤链蛇平时性情比较温和,白天蜷曲不动,将头部盘缩在身体下面。性懒不爱动,爬行缓慢,但在受到惊吓时行动敏捷,捕咬目标明确。主要以蟾蜍、淡内的食物吐出来2。
赤链蛇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时进入住宅内。常卷曲成团,伏于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动。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山区少见,城市周边的郊区办郊区以及城里的花园等地都有)。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躲藏在墙缝、石头、洞穴中,遇到敌害时,先将头部深深埋于体下,摇动尾巴警告,如警告敌害无效,会弯成S型会发起攻击,野生个体较凶猛,一旦被抓住会乱咬,尤其喜欢咬软的东西,有咬人不放的习性。
食性赤链蛇的食欲旺盛,每隔7~8天便要摄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 条小杂鱼,多者可达5条。几十厘米长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较大的蟾蜍。在吞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互咬伤或吞食现象,在食物缺乏时尤为明显。
主要价值赤链蛇蛇毒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药理上有抗炎、镇痛、催眠、镇静和抗惊厥作用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
赤链蛇虽然个体不大,但它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口味鲜美,是蛇类做汤的首选,可以与鸽子、甲鱼、土鸡、鹌鹑和鹧鸪等常见家禽及牛蛙同锅煲汤,是冬季进补的营养佳品。用此蛇皮加以时令蔬菜调拌成的小凉菜,更是口味鲜美、筋道爽口。蛇皮炒鸡蛋还是一道保健菜,具有祛除腮腺炎的独特功效2。
饲养家庭玩赏性饲养赤链蛇,其饲养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机玻璃质的为好,便于观赏。箱体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为合适,上面用铁丝网制成既通气良好又牢固的盖子盖好。也可以用木箱饲养,但木箱四周要衬一层铁丝网,以防止其将木箱钻破逃走。
配合其喜爱阴暗潮湿的环境,可以在饲养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块供起躲藏,或者铺少许苔藓保持潮湿,并提供其游泳的水容器。箱的底层宜铺一层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垫一层纸,便于清除打扫污物时更换,免得细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处理。即使这样,沙土隔一段时间也要换上新的。箱内还要放一个陶质或瓷质的盘子或水槽,每天都要换上清水。蛇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此外,箱内应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树枝段和1~2块破损了一半的大钵子或瓦缸,倒扣在纸上,树段供蛇盘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钵)供蛇在里面藏身隐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人工养殖该蛇对湿度、温度和环境等养殖条件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人工养殖时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等优点。
赤链蛇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很少生病,是人工养殖的种类中死亡率较低的品种,其生命力较强,这也是人们大量养殖该蛇的主要原因。不过该蛇在冬眠后或出蛰活动后不久常伴有口腔炎的发生。为了更好地消除和预防蛇病,应加强消毒,并及时隔离治疗,以防相互传染。蛇场、蛇窝在盛夏季节和雨季,要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场内、窝内过分潮湿,保证蛇场通风,并定期给予全方位彻底消毒,即连续消毒7~10天,每天早晚各1次。环境湿度一旦达到85%以上时,赤链蛇易患霉斑病,此病对该蛇的危害最大,不亚于肺炎的危害程度2。
保护着手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保护蛇类的生活环境
严格控制野生资源的捕捉数量
有条件地开展幼蛇野外放养等人工措施
积极开展人工繁殖饲养研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