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长尾麝凤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

成虫:翅展86–95 mm。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脉纹两侧灰色或黄褐色。后翅外缘波状,有大弯月形红色斑,臀斑变形,尾突长。翅反面前翅色淡,后翅色变深而红色斑更明显,有的臀缘比正面增加1个红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而尖;尾突三角形;抱器瓣长椭圆形,抱器瓣末端突出;内突长条状,与抱器腹几乎平行,边缘锯齿状,下端有1个大齿突。阳茎端基环音叉状,叉柄粗长,叉臂细小。阳茎短粗,端半部有1部分膜质,部分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多半圆形,具少量强刺。交配孔开口宽大,再深入则变小。前阴片长片状,前半部骨化程度比后半部强的多。囊导管膜质且很短。交配囊卵形,囊突长条形,基部略窄,端部宽而末端尖,由小突起组成有规则的波状褶痕。黄褐色,上生黑毛及1对瘤状突。老熟幼虫体色紫黑色,有规则的灰色斑纹。突起暗紫色,末端红色而狭窄。

卵:略呈球形,紫红色。顶部中心线上有1个红色附属突起,经线方向有20条黄色附属线伸达底部。

幼虫: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前胸背板几丁质化,生有1对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圆形具黑毛。臭角黄色。体色暗紫褐色,但前胸颜色稍淡,第8节以后泛淡黄橙色。亚背线上的突起在中胸至第2腹节为红褐色,3、4、7腹节为白色,5、6腹节为红褐色,第8、9腹节为黄色,在其他体节上则与体色同色。肛上板几丁质化,黄褐色,上生黑毛及1对瘤状突。老熟幼虫体色紫黑色,有规则的灰色斑纹。突起暗紫色,末端红色而狭窄。

蛹:头部两侧稍向外突出。前胸背面在背线两侧有1对圆形的暗红色小突起,突起的外侧有长三角形的斑纹。中胸背面圆形,有1对红色隆起,隆起的外侧有1对暗红色的斑纹,该斑纹的大小随个体不同而异。后胸至第3腹节侧面有圆弧状突起,其外缘锯齿状。这些体节的背面有暗红褐色和红色的斑纹。第4—8腹节亚背线上有1个圆板状的突起,第9腹节该突起明显变小。第4腹节气门下线上有1个耳状突起,第5–6腹节气门下线上有1个小的突起。体色淡红褐色,体长26—30mm。腹部显著向下弯曲,整个身体从侧面看呈S形1。

寄主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台花马兜铃、大叶马兜铃、港口马兜铃、蜂窝马兜铃等植物2。

分布中国的西部、中部及南部,如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2。

生活习性长尾麝凤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年两代,以蛹在灌木或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第一代成虫5月中下旬为高峰期;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有世代重叠,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7~10d,飞行能力较强,其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雌成虫交尾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主要在沟底活动、雌成虫飞行能力较差,主要在出生地附近访花交尾产卵,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寄主植物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雌雄性比1:4.1。雄成虫寿命平均6.9d,最长26d;雌成虫寿命平均7.6d,最长21d。孕卵量平均为31.5粒,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有: 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异叶马兜铃的生境选择,在本区的分布海拔范围为900~1680m,最适范围为1200~1500m。多分布于山坡丛林内郁闭度小于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间小路、林窗边缘、郁闭度大于0.8则分布较少。幼虫分布的范围为800~1500m,异叶马兜铃的最适生境即长尾麝凤蝶幼虫的最适生境。影响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退化,生境的破坏、丧失减少了寄主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毁林开荒、人畜践踏、喷洒除草剂对马兜铃和幼虫生存有重要影响。种群受到密度制约,异常气候条件和天敌是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干旱、秋季淫雨降低了卵和幼虫的成活率,寄生蜂降低了越冬蛹的成活率。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有:蜘蛛、蠼螋、胡蜂、猎蝽、姬蜂、鸟类,蛹期和成虫期的天敌为鸟类3。

小结本种似麝凤蝶B.alcinous,但后翅淡红色的新月斑明显较大,臀斑变形,尾突较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