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
成虫体长63~11Omm,体宽20~40mm,体型巨大,为我国最大的一种天牛,也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重的昆虫(较大的老熟幼虫约50克以上)。体色深棕红至棕褐色,头部、前胸以及触角色泽深暗,有时成黑褐色。头顶两旁有极细短黄毛,前额中央凹陷,其中生有较粗松的黄毛,上颚分布粗深刻点,其内沿成齿状缺刻,并有短毛。触角约伸展至鞘翅中部,上面有细小刻点,以第3、4节分布较密,第3至第5节下面略有小齿突,柄节粗壮,第3节等于第4、5节之长度,第4节几于柄节等长。前胸背板宽阔,中央颇高凸,两侧边缘有大小不匀的尖锐锯齿,前角1齿颇阔大,其尖端弯向后方,后角齿亦较尖长,略向后,表面光洁,呈现极微细革纹,布稀小刻点,有6个黄色粉毛斑点,以中央两个较大。小盾片密被黄色粉毛。鞘翅略宽于前胸节,两边稍微翻起,端部稍形狭窄,前部中央高凸,表面颇光洁,呈微细革纹并被有细短灰黄毛,后缘圆形,内缘角尖细。腹面中央极光亮,刻点稀少,两旁被密毛,刻点亦很细密。足部爪节几等于其余3节之长度。雄虫头部被毛较多,上颚极粗大,尖端及上面有分叉。触角粗长,约伸展至鞘翅端部,第3节至末端各节上面粗糙似颗粒状,下面密生细齿突。前胸背板表面没有雌虫光亮,6个粉毛斑点微呈凹窝,两边近于平行,锯齿除前角外均极细小。鞘翅基部几与前胸背板等宽。腹面各胸腹板表面与前胸背板相同,刻点极端细密,仅后胸腹板剩有1三角形光亮区域。尾节后缘内凹。
幼虫:老熟时体长可达150mm,体粗大圆筒形,体毛极短,带红色,体壁乳白色。头颅近方形,较扁,后半部呈黄色;两头盖侧叶几完全合拢,后端中央仅微凹;额短于头盖侧叶的合缝,额线细而明显,呈“s”形,伸入触角孔,但不达前缘;额前缘黑褐色,额脊明显,中部稍斜,无齿状突,近两端处具纵条脊纹;口上片前缘脊薄而明显,侧方形成宽三角形的突出,具密纵皱脊;口上毛6支;唇基较宽,梯形,微凸,淡黄色;上唇半圆形,背方有2支长毛,前缘及侧缘密生带红色的短毛,端半部橙色或棕褐色,背面深色的感器凹陷十分有2支长毛,前缘及侧缘密生带红色的短毛,端半部橙色或棕褐色,背面深色的感器凹陷十分清晰,颊暗褐色。口后线棕褐色明显,后半部直,伸达后头线;外咽片较宽,但狭于口后片。主侧单眼3对,小而分开。触角2节,细长,深缩入大型的连接膜中,触角环明显覆盖连接膜, 背面粗糙,第1触角圆柱形,近端部有几支较长的刚毛,第2节黄褐色,端部略尖,主感器很小,圆形或椭圆形;上颚边缘显著有条状脊纹,端部3条很长的龙骨状脊和1个短弧形脊,基半部常有横脊纹,侧方有很多短毛,磨面光滑;下唇亚颏很大,高度骨化,具刚毛2支,负唇7须节多毛;下颚叶粗短,柱形,密生粗短刚毛,下颚须各节顺次渐短,端节尖;下唇舌大,密被 短毛,下唇须短,端节突尖。前胸背板前缘后横列许多极短细毛,其后有1条橙黄色横斑,背中线前端稍下陷,亚侧线明显,狭三角形,其后有1条狭而稍斜的陷痕,侧沟之间背板表面具明显细皱纹;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前端分界不明显,后区有宽凹陷;足稍长于下颚须,转节明显,胫跗节稍长于腿节,侧面较深色且多毛,前跗节细尖。端部褐色。腹部步泡突光滑无瘤突。气门宽卵形,后缘有很多小缘室;第1至6腹节侧板有侧盘;第9腹节显长于第8节:肛门3裂1。
生态该天牛多年生,约2年1代,成虫6~7月出现,为罕见种类,该种为学术界和收藏界之珍品。在作者所走访的东北几百个标本室中,仅黑龙江博物馆、山河屯林业局及松花江地区清河林业局和吉林上营林业局有收藏标本。随着原始林的大量采伐,几十年生的原始柞木林将消失。该物种也将灭绝,从物种多样性及资源的利用上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保护。由于该物种稀少,人们对它的生态及卵、蛹等到现在均无详细报道。绝大多数标本采自储木厂几十年生的栎木堆上。俄罗斯报道成虫有趋光性。对多年生栎属林木危害较大1。
寄主栎类2。
分布吉林(舒兰、蛟河)。黑龙江(山河屯、松花江地区)、陕西;西伯利亚(东南大部)、朝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