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斑星天牛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40 mm,宽6.8—12 mm,雌虫较雄虫肥大。全体黑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具较强光泽,有的略带古铜或青绿等光泽。小盾片、鞘翅上绒毛斑呈乳黄色至姜黄色,少数为污白色。翅面上毛斑大小不等,排成不规则的5横行,第一、二、三、五行常各为2斑,第四行1斑,第一、五两行斑较小,第三行两斑接近或愈合为最大斑;此外还散生许多小毛斑,翅面毛斑大小、形状、位置、数量变异较大。腹面及足密被青灰色绒毛。触角第三节基部及以后各节基半部青灰色。头部额及后头具稀疏细刻点,复眼下叶稍短于下颊部。前胸背板光滑,两侧基部具稀疏细刻点,基部中央有小突起,两侧刺突末端尖锐。鞘翅肩部内侧几无明显刻点,仅肩隆脊上有少数刻点,翅表光滑。中胸腹板凸片极不显著,向前均匀弧形倾斜。雄虫触角超出体长5节以上;外生殖器的中基较瘦,长厚比值为7.5,弯度较大,末端较圆,略呈乳突状,中基突较狭,阳茎侧突端部狭长,基部弯度不深。雌虫触角超出体长3—4节。

卵长卵形,长5—6 mm,宽2 mm,乳白色至淡黄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50 mm,前胸最宽处8—10 mm,圆筒形,淡黄色。头小,褐色,横宽,半缩于前胸之内。触角3节,从侧面只能看见2节。上唇椭圆形,向上微翘,外缘毛被密集,下唇密生褐色短刚毛,有1条中纵沟。前胸背板凸字形锈色斑纹的前缘拐弯处有深色细边,角度较大。第四至第九节背面各有1个回字形步泡突。

蛹长28—40 mm,淡黄色。体形似成虫,但头部倾于前胸下,触角呈发条状,由两侧卷曲于腹面。腹部可见第九节,以第七、八节最长1。

生物学特性在陕西2年发生1代,第一年以卵和卵内的小幼虫,第二年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皮下和木质部内越冬。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直到8月底还有成虫飞出,飞出高峰在7月下旬。1生交尾多次,多在晴天的9—18时进行,卵粒分批形成。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雌虫产卵前,在树干上爬行寻找产卵部位,咬扁圆形长13一15 mm的刻槽,然后头朝上,把产卵器插入刻槽上方树皮下,每次产卵1粒,卵产于产卵孔上方6—10mm处。1雌一生最多产卵70粒,最少8粒,平均34粒。成虫补充营养主要取食叶及嫩皮或木质部表层。寿命24—32天。雌雄性比约为1:1。成虫行动迟钝,白天活动,晚上静息,在10时和18时有2个活动高峰。飞翔力不强,1次最远飞数十米,但可多次连续飞翔,最远距离为1190 m。其活动力的强弱受温度的影响,16—28℃为正常活动范围;32℃以上、10℃以下,则活动失常。产卵对树种有很强的选择性,特别嗜好在黑杨派(箭杆杨、加杨)及其衍生系树种(大官杨)上产卵,白杨派(毛白杨、新疆杨)树种产卵少,对其他四旁树种也有一定的选择。泡桐和臭椿不受害。同时喜好选择6~16 cm直径的树干上产卵,产卵处离地面高度,随树龄增长而逐年上升。早期卵当年孵化后,以幼虫越冬;中期卵当年孵化但仍留在卵内越冬;后期卵即以卵越冬,次年3—4月份才陆续孵化。初孵化的小幼虫在树皮下取食腐坏的韧皮部及形成层,以后幼虫向深处钻进,在木质部上形成椭圆形孔,虫道初为横行,斜向上方,后来穿蛀直立虫道。老熟幼虫从坑道四周咬下长木丝,并用木丝紧塞虫道下部,在虫道末端形成蛹室,蛹室四周用细木丝围成,内壁光滑,长椭圆形,大多直立,也有倾斜的。蛹在蛹室内头部向上,面朝树皮外方。预蛹期一般20天左右,蛹期平均为22天1。

发生特点地域性强,主要在黄土高原西段黄河以西的渭河流域;虫口稳定,属于经常大发生的猖獗类型;扩散蔓延速度缓慢;具有明显的选择食性;为K对策者昆虫,具有较强的个体生活力;防治难度大,但防效持久2。

分布黄斑星天牛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3。

寄主主要危害大官杨、尤金杨、陕林二号杨、214杨、箭杆杨、北京杨、小叶杨、十五号杨、波兰杨、沙兰杨、截叶毛白杨、二白杨、陕林一号杨、莱比锡杨、复叶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