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稻纵卷叶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外部形态

成虫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体、翅黄褐色,停息时两翅斜展在背部两侧。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白色。前翅近三角形,前缘暗褐色,翅面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内、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中横线短而略粗,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外缘线黑褐色。后翅有内、外横线二条,内横线短,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直达后缘。腹部各节后缘有暗褐色及白色横线各一条,腹部末节有二个并列的白色直条斑。雄蛾前翅前缘中部稍内方,有一中间凹陷周围黑色毛簇的闪光“眼点·,中横线与鼻眼点,相连;前足跗节膨大,上有褐色丛毛,停息时尾节常向上翘起。雌蛾前翅前缘中间,即中横线处无。眼点",前足咐节上无丛毛,停息时,尾部较平直。

幼虫 幼虫头部淡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橘红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褐色斑纹,近前缘中央有并列的褐色斑点两颗,两侧各有一条由褐点组成的弧形斑。后缘有两条向前延伸的尖条斑。中、后胸背面各有茸毛片8个,分成二排,前排6个,中间二条较大,后排2个,位于两侧;自三龄以后,毛片周围黑褐色。腹部毛片黄绿色,周围无黑纹,第一至第八节背面各有毛片6个,也分两排,前排4个,后排2个,位于近中间。腹部毛瘤黑色,气门周围亦为黑色。腹足趾钩39个左右,为单行三序环。幼虫一般五龄,少数六龄。预蛹 长约11.5~13.5毫米,淡橙红色,体节膨胀,腹足及尾足收缩。

蛹 长约7~10毫米,圆筒形,末端较尖削。初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面色较淡。翅芽、触角及足的末端均达第四节后缘。腹部气门突出;第四至第八节节间明显凹入≯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褥色横隆线。尾刺明显突出j上有8根钩刺。雄蛹腹部末端较细尖,生殖孔在第九腹节上,距肛门近;雌蛹末节较圆钝,生殖孔在第八腹节上;距肛门较远,第九节节间缝向上延伸成“八”字形。蛹外常裹薄茧。

卵 卵椭圆形而扁平,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中间稍隆起,卵壳表面有细网纹。初产时乳白色透明,后渐变淡黄色,在烈日曝晒下,常变赭红色;孵化前可见卵内有一黑点,为幼虫头部2。

生物学特性发生代数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代数,因纬度和海拔高度所造成的气候、食料情况而异。一般在气候温暖,栽稻季节长,食料丰富时,则各虫态历期短,一年发生的代数多。据验证,我国东半部自北向南,该虫的发生代数逐渐增加,可分为五个发生区域。

1.北方区

山东泰沂山区到陕南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年发生1~3代,当地不能越冬。都为单季中稻,其中辽南沿海等地区发生较重。

2.江淮区

包括沿江、沿淮,到泰沂山区至秦岭以南地区,年发生4~5代,当地不能越冬。淮河以南为单、双季稻混栽区,淮河以北为单季中稻区;以第二、三代为多发代,为害早稻、晚稻及单季中稻。

3.江岭区

从南岭山脉以北到北纬31度左右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根据发生期和早稻生育期的迟早又分为两个亚区。(1)江南亚区:沿长江中游两岸到洞庭、鄱阳湖滨南端一线以北,约在北纬29~31度之间,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三省北部和湖北、安徽南部。年发生5~6代,尚未发现有蛹越冬。(2)岭北亚区:南岭山脉以北到洞庭、鄱阳湖滨的南端一线,约在北纬29度之间地区,包括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江西,浙江中、南部,年发生5~6代,常年有零星蛹越冬或少数稻区有少量幼虫及蛹越冬。本区早稻7月中、下旬成熟,成熟期比江南亚区略早'晚稻11月上、中旬成熟。

4.岭南区

从南海岸线到南岭山脉之间地区,包括两广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年发生6~8代,常年有部分蛹和幼虫越冬。

5.南海区

我国大陆南海岸线以南,种有双季稻和三季稻,年发生9~11代,是稻纵卷叶螟为害区3。

生活习性I.成虫

蛾子多在夜间7时后羽化。据观测。在气温较高(26~29℃)的代次,上半夜羽化的占54%,下半夜羽化占46%,而少数代次气温在20℃时,多在下半夜2~6对羽化,但也有极少数在白天羽化。羽化率一般可达70~80%。据研究,凡是在午夜前后即晚上20时到下半夜2时许羽化的蛾子,生命潜能强,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也多。各代雌、雄蛾比例几乎各占半数。蛾子有强烈的趋荫蔽栖息习性。白天,有的蛾子隐藏在生长茂密较荫蔽、湿度较大的稻田里;有的则向生长茂盛的甘薯园、糖蔗园、瓜菜园、茭白田、棉花田、络麻田、果园及山上杂草茂盛荫凉之处迁飞,到晚上又飞向嫩绿稻田产卵。

2.卵

卵一般单粒散产,也有部分是一处产2~3粒,少数是一处产4~6粒或9~10粒,排列成单行或双行。产卵部位。处于分蘖期的稻株,产于第二片嫩叶最多,其次是第三片叶;孕穗、抽穗期稻株,多产于心叶和第二片嫩叶上,少数产于叶鞘上。卵分布于水稻的叶面和叶背,亦有少数产于稗革的叶片上。

3.幼虫

初孵化的小幼虫,在干燥环境中成活率低。因此,湿度大的环境适于小幼虫生活、活动和取食为害。据试验,在适温的情况,相对湿度达89%,幼虫成活率80.8%,而相对湿度为64%的,幼虫成活率只有33.2%。初孵幼虫活动为害的情形,因代次和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如第一代和第三代一龄幼虫,若分别遇到早、晚稻分蘖期,稻苗叶片嫩小,除少数幼虫爬到叶尖结苞取食外,大多数幼虫爬入心叶内或心叶附近的嫩叶鞘缝内啃食叶肉。被害处出现针头大小的半透明小自点,随后这些幼虫中有的就在心叶基部结苞为害,有的爬到叶尖约3厘米左右处,吐丝结苞。而第二、四、五代一龄幼虫发生时正值水稻孕穗、抽穗期,叶片宽大、老健,幼虫多数先爬进老虫苞或嫩叶鞘内侧取食为害,在孕穗末期,甚至可取食幼嫩谷壳,然后才爬FU叶片并结苞为害。

4.蛹

老熟幼虫一般经过1~2天预蛹阶段就开始化蛹。化蛹时刻大多在薄暮到子夜,化蛹最适温、湿环境为26℃和80%。化蛹前多数幼虫离开老虫苞,爬到叶鞘内侧以及稻丛基部嫩叶(小分蘖)或黄叶上吐丝缀叶,结小虫苞化蛹,也有的在稻丛的稻株间作薄茧化蛹,也有少数幼虫在老虫苞内化蛹。从水稻生育期看,分蘖至孕穗期,多数幼虫在稻丛基部嫩叶或黄叶上化蛹;孕穗后,幼虫多在枯叶鞘内侧化蛹4。

寄主植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大麦、小麦、茭白、甘蔗、粟、薏仁上也见为害;杂革寄主有稗草、游草(李氏禾)、双穗雀稗、雀稗、马唐、红茎马唐、狗尾草、蟋蟀草、柳叶箬、芦苇等5。

危害程度各地各代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对象田,决定于蛾子盛发期水稻所处生育阶段和嫩绿程度。稻纵卷叶螟一生食叶量,一般每条虫为害5~6片,多达8~9片,总食叶量13~17平方厘米。代别之间有一定差异,据测定;以二、三代较四代为害量为大,第二代平均每条幼虫总食叶面积达17.25~17.50平方厘米,第四代平均为13.14平方厘米。水稻随虫量增加,稻叶刮白面积扩大6。

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有的代别寄生率甚高:近年普查,国内已发现稻纵卷叶螟天敌11科42种。其中包括卵期天敌3种,幼虫期天敌龙种,虫、蛹期跨寄生天敌8种,蛹期天敌9种。从卵到蛹都受到天敌抑制。全代寄生率在20~50%,以三、四代寄生率为高。作用较大的天敌有:卵期的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幼虫期的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拟螟蛉绒茧蜂,赤带扁股小蜂;蛹期的稻苞虫赛寄蝇。无脊大腿小蜂,螟蛉瘤姬蜂等等7。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清除杂草

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治螟,挖光草子留种田的稻根,捡净春花田的外露稻根,特别注意清除河边、塘边、田边、沟边的杂草,并烧制成焦泥灰。做到治虫积肥一举两得。

2.利用水稻抗性选用抗病虫高产良种,结合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嫩绿,后期恋青迟熟,使水稻生长正常,适期成熟,对减轻为害有一定作用。据徐州地区农科所试验,不同品种具有对虫体成活率差异较大的抗生性。同时,不同品种还具有对产卵的抗选性。

3.抓紧夏收,减少第三代虫源

温州地区农科所调查,早稻开始收刈时,第三代成虫羽化还属少数,随着夏收时间的推迟,从早稻田羽化的蛾子逐日增加。如1968年7月27日早稻旺收期调查,蛾子羽化率为16%,尚未羽化的蛹在收刈、脱粒、稻草搬运和稻田翻耕过程中死亡,到8月5日调查还未收刈的迟熟早稻,羽化率上升到60.9%。由此可见,抓紧夏收,并及时翻耕或把稻根踏入泥中,将它消灭在羽化之前,对减少第三代虫源,减轻晚稻受害有一定作用。

4.灌水灭蛹

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丛基部化蛹较多。如平阳县病虫观测站1967年,于水稻孕穗期调查,幼虫在稻丛离土面高8厘米以下化蛹的占70~86%。因此,在幼虫快化蛹时,结合搁田放燥田水,或仅留薄皮水,使化蛹部位降低,等到大部分幼虫化蛹时,再灌水10---12厘米,保持3天,可消灭大量虫蛹。

化学防治1.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克,加水37.5~50公斤喷雾,或加水5~7.5公斤弥雾。用药适期掌握在一二龄幼虫高峰期,或用1000倍药液浸秧1贫钟带药下田,可兼治二化螟、三化螟。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离收获的天数)不少于15天。

2.每亩用甲胺磷乳剂25--,50克,加水37.5~50公斤喷雾。对高龄幼虫效果也很好,且能兼治黑尾叶蝉。安全间隔期早稻20天,晚稻40天;甲胺磷属高毒农药,要注意安全使用。

3.每面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75克,加水37.5~60公斤喷雾,或加水5公斤弥雾。

4.每亩用50%杀螟松乳剂60~75克,加水35~37.5公斤喷雾,或加水7.5公斤弥雾。用药安全间隔期不少于14天。此外,每亩用48%毒死蜱乳剂60克,或50%嘧啶氧磷乳剂100~150克,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克,或509t,甲硫环乳剂(易卫杀)60~100克,或10%氯氰菊酯乳剂(灭百可)50~65克,或溴氰菊酯乳剂25克,分别加水37.5~50公斤,在一至三龄幼虫期喷雾效果好,且可兼治二化螟和三化螟虫等等。但溴氰菊酯对鱼剧毒,须管好用药后的田水。

5.土农药方面

(1)茶子饼。每亩用10公斤,加水60公斤,取出浸液过滤后喷雾。

(2)蛎灰粉。在蛾子盛发期,结合耘田改土。每亩撒蛎灰或石灰75~100公斤,有杀蛾兼杀幼虫作用。

(3)雷公藤(又名菜虫药)。每亩用燥根皮粉7.5公斤.加水100公斤浸泡私以小时,再加茶子饼浸出液1公斤,混和后喷施。

(4)闹洋花。每亩用花、根7.5以O公斤,加水100公斤浸泡半天,再煮2小时,然后滤去残渣并加萘子饼浸出液1公斤,混和后喷施:

(5)苦楝树。每亩用叶、果、皮5公斤,捣碎加水40公斤,浸泡3小时后滤去残渣,使用时再加水%公斤和茶子饼浸出液1公斤,混和后喷施。

(6)辣蓼草。每亩用15~20公斤,晒干后碾碎成细粉,再加茶子饼浸出液1公斤,在晨露未干时拌和7.5~10公斤草木灰,均匀撒施予稻叶上也有良好效果。

生物防治1.天敌。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专门寄生于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的一种优势种天敌;赤眼蜂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是寄生稻纵卷叶螟的主要蜂种。

2.以茵治虫。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细菌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用100~150克(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加水60~75公斤喷雾(土法生产的菌粉,可按含菌量推算)。喷雾时加入药量0.1%的洗衣粉或茶枯粉(即茶子饼粉)作湿润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灯光防治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点黑光灯诱杀害虫。据浙江近2~3年来的多点调查袭明。点灯对压低稻纵卷叶螟虫口基数的效果在60%左右,再配合进行“查定”药治,可缩小用药面积,充分发挥灯光防治的作用,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工防治1.在蛾子盛发期间,在晨露未千时,对蛾子密集的地方。用涂肥皂水的脸盆或捕虫网捕杀蛾子。

2.早稻收获期遇到第二代蛾子盛发期,利用蛾子趋荫蔽栖息的习性,随收刈进展,把蛾子赶到田角用药消灭。

3.幼虫盛发期,对处于分蘖期的水稻,每亩滴柴油0.5~0.75公斤,待油扩散后,先扫杀稻虱、叶蝉,到傍晚时再扫一次,使稻纵卷叶螟受惊落水.触油而死。或用稻梳(稻梳宽13.2~16.5厘米,上装6.6厘米长的竹齿9个,齿间相隔6.6毫米左右,梳面上装1.16米的长柄)来回梳破虫苞,使幼虫落水,随即撒石灰耘田,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