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小地老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23毫米,翅展48~50毫米。头部与胸部褐色至黑灰色,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短,端1/5线形,下唇须斜向上伸,第一、二节外侧大部黑色杂少许灰白色,额光滑无突起,上缘有一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色暗,基部与中部各有一黑色横线,下胸淡灰褐色,足外测黑褐色,胫节及各跗节端部有灰白斑。腹部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前缘区色较黑,翅脉纹黑色,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线间色浅褐,自前缘达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在1脉后外突,剑纹小,暗褐色,黑边,环纹小,扁圆形,或外端呈尖齿形,暗灰色,黑边,肾纹暗灰色,黑边,中有一黑曲纹,中部外方有一楔形黑纹伸达外线,中线黑褐色,波浪形,外线双线黑色,锯齿形,齿尖在各翅脉上断为黑点,亚端线灰白,锯齿形,在2~4脉间呈深波浪形,内侧在4~6脉间有二楔形黑纹,内伸至外线,外侧有二黑点,外区前缘脉上有三个黄自点,端线为一列黑点,缘毛褐黄色,有一列暗点。后翅半透明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端线褐色。

幼虫: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

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一层菊花瓣形,第二层玫瑰花瓣形,第三层放射状菱形。

蛹:黄褐至暗褐色,腹末稍延长,有一对较短的黑褐色粗刺1。

寄主植物棉花、玉米、小麦、高粱、烟草、马铃薯、麻、豆类、蔬菜及多种低矮草本植物,也危害椴、水曲柳、胡桃楸及红松等幼苗1。

生物学特性世代西北地区二到三代,长江以北一般年二到三代,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年三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四代,长江以南年四到五代,南亚热带地区年六至七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二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内蒙古为4月下旬。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

习性成虫小地老虎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出活动、取食、交尾、产卵,以晚上7—10时最盛,在春季傍晚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温度越高,活动的数量与范围亦愈大,大风夜晚不活动,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故可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第1代成虫并有群集于女贞及扁柏上栖息或取食树上蚜露的习性,易于捕捉,对普通灯趋光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羽化后经三、四天交尾,在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产在土块上及地面缝隙内的占60%~70%,土面的枯草茎或须根草、杆上占20%,杂草和作物幼苗叶片反面占5%~10%,在绿肥田,多集中产在鲜草层的下部土面或植物残体上,一般以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为多,卵散产或数粒产生一起,每一雌蛾,通常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在2000粒以上,少的仅数十粒,分数次产完。产卵量的多少,据实验证明,在蜜源植物丰富和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每雌可产卵1000~4000粒,羽化后不给补充营养,只产卵几十粒或不产卵,成虫产卵前期4~6d,在成虫高峰出现后4~6d,田间相应地出现2~3次产卵高峰,产卵历期为2~10d,以5~6d为最普遍,雄雌成虫的性比为50.42:49.58。成虫寿命,雌蛾20~25d,雄蛾10~15d。

卵:小地老虎卵的历期随气温而异,平均温度在19~29℃的情况下,卵历期为3~5d。据测定,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1±0.49℃,有效积温为69.59 ± 6.04日度。

幼虫: 幼虫共6龄,但少数为7~8龄,幼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各类作物的幼苗期,比如棉花、麦类、玉米、高粱、粟、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烟草、茄、番茄、马铃薯、甘薯、茶、甜菜、洋葱等等。1~3龄幼虫日夜均在地面植株上活动取食,取食叶片(特别是心叶)成孔洞或缺刻,这是检查幼龄幼虫和药剂防治的标志。到4龄以后,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尤其在晚上9时及清晨5时活动最盛,在阴暗多云的白天,也可出土为害。取食时就在齐土面部位,把幼苗咬断倒伏在地,或将切断的幼苗连茎带叶拖至土穴中,以备食用,这时幼虫多躲在被害苗附近的浅土中,只要拨开浅土,就可以抓到幼虫。4~6龄幼虫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7%以上,每头幼虫一夜可咬断幼苗3~5株,造成大量缺苗断垅。

蛹小地老虎幼虫老熟后,大都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旁较高燥的土内深6~10cm处筑土室开始化蛹,为害显著减轻。前蛹期2~3d。第1代蛹期平均18~19d。

越冬小地老虎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一般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在冬暖(1月份平均温度高于8℃)的地区,冬季能继续生长、繁殖与为害,比如在广东福建等地可为害小麦、烟草、马铃薯、绿肥和蔬菜及菜豆等。目前已经确认,小地老虎的越冬北界为北纬33°左右,并确认小地老虎具有长距离迁飞的特性2。

地理分布分布中国各地,全世界1。

危害该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 在东北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在南方危害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枣、果树等苗木。

幼虫共分6龄,其不同阶段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这时食量很小,为害也不十分显著;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5、6龄幼虫食量大增,每条幼虫一夜能咬断菜苗4-5株,多的达10株以上。幼虫3龄后对药剂的抵抗力显著增加。因此,药剂防治一定要掌握在3龄以前。3月底到4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为害的严重时期2。

天敌已知天敌有甘蓝夜蛾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螟蛉绒茧蜂、双斑撒寄蝇、灰等腿寄蝇、伞裙追寄蝇、黑头猛寄蝇、粘虫侧须寄蝇3。

发生消长和为害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趋化性很强。据忻府区南胡、原平市阳武一村和代县赵村等病虫测报站系统观察,测报灯下、诱蛾器内的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 3 月 29日(忻府区南胡测报站 1982 年),多数年份在 4 月上旬。成虫高峰期最早的出现在 4 月 8 日 (忻府区永丰庄测报站2013 年),最晚的出现在 5 月 2 日 (定襄县西营测报站2016 年),多数年份出现在 4 月中下旬。第 1 代幼虫为害的田间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 4 月下旬初(定襄县智村地膜覆盖糯玉米田 2016 年),最晚的年份出现在 6 月 20 日(忻府区南胡村 1988 年),多数年份出现在 5 月上中旬。幼虫为害盛期最早的年份出现在 5 月上旬末,多数年份出现在5 月中旬。最近 30 多年来,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发生为害的上升之势明显。1980 年—1989 年,没有出现偏重发生、大发生年,只有 2 个中度发生年(1984 年、1989 年);1990 年—1999 年,出现了 1 个大发生年(1998 年),2 个偏重发生年(1997 年和 1999 年);2000 年—2009 年,出现了 2 个大发生年(2003 年、2008 年),2 个偏重发生年(2004 年、2009年);2010 年—2016 年,出现了 1 个中度发生年(2014年),但就在中度、偏轻发生之年,一些乡村的部分地块仍达到了偏重发生的程度。研究小地老虎的发生为害的规律,分析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做好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对指导农民大面积的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对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药污染,节本增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发生为害程度直接相关的几个因子忻定盆地小地老虎第 1 代幼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 月份成虫数量和气象条件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生为害规律总体为成虫始见期早、成虫高峰早且成虫量大、4 月份降水量多等。且在 4 月份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小地老虎偏重或大发生的频率大。反之,则轻度或偏轻发生。

成虫始见期成虫始见早的年份,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可能性大。2003 年—2016 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 4 月 5 日前在测报灯下始见成虫的年份有 9 个(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8 年、2012 年、2013 年、2015 年和 2016 年),9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4 个 (分别是 2003 年、2004 年、2008 年和 2014 年);原平市阳武一村 4 月 10 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 5 个(2003 年、2006 年、2009 年、2014 年和 2016 年),5 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1 个(2009 年);代县赵村测报站 4 月 10 日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 8 个 (2003 年、2004 年、2008 年、2010 年、2012 年、2014 年、2015 年和 2016 年),8 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3 个(2003 年、2004 年和 2008 年)。

成虫高峰期和成虫量成虫高峰期来得早,历年来 4 月成虫数量最多,小地老虎出现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03 年—2016 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 4 月单灯累计诱到 50 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 5 个(分别是 2003 年、2004 年、2006 年、2008 年和 2009年),5 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3 个 (分别是 2003 年、2004 年和 2008 年),且这 3 个大发生年份的第 1 次成虫高峰期出现在 4 月 21 日之前的有 2 个 (2003 年和 2008年)。而 4 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 30 头以下的 7 个年份(分别是 2005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5年和 2016 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过 6 个(分别是 2005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5 和 2016 年),这 6 个年份的共同特点是灯下成虫数量少,且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成虫高峰,或只出现过小高峰,如 2005 年 4 月灯下累计诱到 28 头,成虫量最多的 4 月 29 日诱到 6 头;2010年 4 月灯下累计诱到 18 头,成虫量最多的 4 月 29 日仅诱到 5 头。原平市阳武一村 4 月份单灯累计诱到 20 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 7 个(分别是 2003 年、2004 年、2007 年、2008 、2009 年、2014 年和 2015 年),7 年中偏重、大发生年份出现了 3 个(分别是 2004 年、2008 年和 2009 年),4 月份单灯累计诱到的成虫量在 15 头以下的年份有 4 个(分别是2006 年、2010 年、2011 年和 2013 年),4 年中都是轻度或偏轻发生年。代县赵村 4 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 20 头以上的年份有 5 个(分别是 2003 年、2004 年、2006 年、2008年、2009 年),5 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3 个(分别是2003、2004 和 2008 年),4 月份单灯诱到成虫在 15 头以下的年份有 9 个(分别是 2005 年、2007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2015 年和 2016 年),9 年中都没有出现成虫高峰,为轻度或偏轻发生年。

4 月份降水量小地老虎是喜湿性害虫,4 月份降水量多的年份有利于其产卵、孵化,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13 年—2016年 4 月,忻府区降水量 30mm以上的年份有 4 个(分别是2003 年、2007 年、2008 年和 2016 年),4 年中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2 个(2003 年和 2008 年);原平市降水量 30mm以上的年份是 2008 年,为大发生年;代县降水量 30mm以上的年份有 3 个(分别是 2004 年、2008年和 2010 年),3 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2 个(2004年和 2008 年)。2008 年 4 月,忻府区降水量 40.8mm,定襄县降水量 43.1mm,原平市降水量 39.9mm,分别是历年同期的 2.33、2.55 和 2.5 倍,分别比上年同期偏多 11.1%、160% 和 70% ,这一年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面积发生。而4 月份降水量 15mm以下的年份,忻府区有 6 (分别是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9 年、2010 年和 2012 年),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 4 个(分别是 2005 年、2006年、2010 年和 2012 年);原平市降水量 15mm以下的年份、2006 年、2009 年、2011年、2012 年和 2015 年),7 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 5个(分别是 2005 年、2006 年、2011 年、2012 年和 2015 年);代县降水量 15mm以下的年份有 6 个(分别是 2003 年、2005 年、2007 年、2009 年、2012 年和 2013 年),6 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过 4 个 (分别是 2005 年、2007种植技术张俊峰 王晋瑜 赵书文:影响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因子分析50年、2012 年和 2013 年)。

4 月份气温4 月份平均气温高且稳定回升的年份有利于小地老虎成虫栖歇产卵,气温低则不利于其正常活动。2003 年—2016 年的 4 月平均气温,忻府区在 12.5℃以上的年份有 8个 (分别是 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8 年、2009 年、2012 年、2014 年、2016 年),8 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有3 个(2004 年、2008 年、2014 年),中度发生的年份有 1 个(2009 年),12℃以下的年份有 4 个(分别是 2003 年、2007年、2010 年、2013 年),4 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3 个(2007 年、2010 年、2013 年);原平市在 12.5℃以上的年份有 8 个 (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8 年、2009年、2012 年、2014 年和 2016 年),8 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有 3 个(分别是 2004 年、2008 年和 2009 年),中度发的年份有 1 个 (2014 年),12℃以下的年份有 3 个(2003年、2010 年和 2013 年),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1个(2010 年);代县在 12.5℃以上的年份有 6 个(分别是2004 年、2005 年、2009 年、2012 年、2014 年和 2016 年),6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有 1 个(2004 年),中度发生的年有 1 个(2009 年),12℃以下的年份有 7 个(分别是 2003年 、2007 年、2008 年、2010 年、2011 年、2013 年 和 2015年),7 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 5 个 (分别是2007 年、2010 年、2011 年、2013 年和 2015 年)。骤升骤降的气温不利于小地老虎的产卵和孵化。2006年 2 月—4 月上旬,忻州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 1℃~3℃。4 月 11 日 14:00 多开始普降冻雨,之后变成大雪,一直到 12 日凌晨才结束。这次春雪降水量忻府 8.5mm,代县为 19mm,原平为 8.7mm,代县为 13.3mm,雪后全市普遍降温 16℃以上,是 1987 年以来同一时期最大的一次降雪量,这一年,忻定盆地小地老虎普遍轻度或偏轻发生。2013 年 2 月—3 月份,忻州平均气温持续偏高,进入 4 月份气温转低,其中 8 日—9 日出现大范围降温,部分县降温幅度超过 10℃,19 日—20 日又出现明显降温天气,这一年小地老虎在忻府、原平中度发生,在定襄、代县轻发生。2015 年 4 月上中旬,忻州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普遍偏低,4 月 29 日突现高温天气,其中定襄县最高气温高达30.6℃,30 日忻府、定襄、原平、代县等地出现了超过 30℃的日最高气温,这一年,忻定盆地的小地老虎均为轻发生4。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1.诱杀成虫。结合黏虫用糖、醋、酒诱杀液或甘薯、胡萝卜等发酵液诱杀成虫。

2.诱捕幼虫。用泡桐叶或莴苣叶诱捕幼虫,于每日清晨到田间捕捉;对高龄幼虫也可在清晨到田间检查,入如果发现有断苗,拨开附近的土块,进行捕杀。

化学防治对不同龄期的幼虫,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幼虫3龄前用喷雾,喷粉或撒毒土进行防治;3龄后,田间出现断苗,可用毒饵或毒草诱杀。

防治指标各地不完全相同,下列指标可供参考。

棉花、甘薯每平米有虫(卵)0.5头(粒);玉米、高粱有虫(卵)1头(粒)或百株有虫2~3头;大豆穴害率达10%。

1.喷雾。每公顷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750mL,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300~450mL、90%晶体敌百虫750g,对水750L喷雾。喷药适期应在有虫3龄盛发前。

2.毒土或毒砂。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适量,喷拌细土50kg配成毒土,每公顷300~375kg顺垄撒施于幼苗根标附近。

3.毒饵或毒草。一般虫龄较大是可采用毒饵诱杀。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0.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2.5~5L,喷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籽饼、豆饼或麦麸上,于傍晚在受害作物田间每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际附近围施,每公顷用75kg。毒草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kg,拌砸碎的鲜草75~100kg,每公顷用225~300kg5。

生物防治1. 六索线虫;小地老虎被六索线虫寄生后,出现了一系列病态。体躯缩小,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于死亡前的1~3天停食,寿命要比正常者减短数小时。死时,它的体内已被破坏,组织液化,水分流出,体躯皱缩软腐。

2.小卷蛾线虫;用小卷蛾线虫悬浮液稀释后喷洒在菜田的土壤表面,每公顷线虫使用量为15亿~30亿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