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季节洄游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

有些鱼类随着不同季节水温的变化,常成群向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游去,这种随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洄游,被称为季节洄游。3

特点影响鱼类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温。一般鱼类可分热带性、温带性、寒带性三种类型。热带性鱼类,如鲣、鲔、红鱼、旗鱼、九棍鱼等,都是暖水性鱼,需在南方暖海里活动。寒带性鱼类,如鲑、鳟、鳕等,都是冷水性鱼,要在北方寒海里游泳。其他鱼类多数是温带性的。例如,中国沿海大部分地区由于季风影响,冬夏气温差别大。水温随季节转移而变化,鱼类也随水温高低,各自选择适宜的环境迁移,因此发生“季节洄游”。

各种鱼类对于水温的要求大致:鳕是5℃,鲑、鳟是7℃,鲭、黄花鱼是10℃,鲣是21℃。鳗鲡适宜生活在15℃以上的暖流中,但它只在太平洋西岸洄游,尤以中国东海最多。

如鳕鱼在春夏季向北方游动,深秋又向南方游动。鱼类在越冬洄游中主要在寻找适宜的水温,所以季节洄游的路线,时期和速度等都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黄海、渤海白姑鱼,从九月份开始从鸭绿江口向黄海南部越冬。4

一般大洋性鱼类,因适温性狭,所以季节洄游比较显著。例如带鱼,平时栖息于北方外海,每年秋季以后,结群随着寒流南下,而至华南各省沿岸浅海,等到春暖时再向北方洄游。南下时靠近内海,北上时却取道外海。又如鲐,平时栖息于水温15度左右的远洋中,春夏之交时,接近沿海而北上,等到秋天时再向南洄游而出远洋。小黄鱼的季节涸游现象也很频繁显著。5

影响因素季节洄游是鱼类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改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性,引起鱼类季节洄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内部生理要求以及历史遗传因素等。

首先,外界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流和盐度三种因素。温度对季节洄游起着决定性因素,水温下降的迟早,直接影响鱼类从肥育场地向越冬场地迁移的时间和速度。水温也影响的摄食、生长和性成熟的情况。鱼类的侧线器官能感受到水流的刺激,当身体两侧的侧线感受到水流压力不等时,能迅速辨别出水流的方向,表现为逆流运动和顺流运动。水域内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的变化。水中的理化因子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鱼类季节洄游影响。

其次,内部生理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是形成季节洄游的条件,内部生理因素是基础。生殖的基础是亲鱼生殖腺达到一定成熟度和性激素表现出一定活动性,引起它们对外界生态环境有一定要求,迫使它们寻找适宜的产卵场。鱼类季节洄游的基础与身体达到一定肥满度以及含脂量相关,外界水温的降低,则会导致季节洄游的开始。

再次,历史遗传因素。鱼类的洄游是有遗传性的,这种遗传性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以保证种的延续。因此,在研究鱼类季节洄游时也要注意历史因素,如冰川期对鱼类洄游有重大影响。某些鱼类(如鳕鱼)由于冰川而被挤向南方,以后冰川逐渐退去,大西洋暖流向北移动,鳕鱼就向北洄游,而产卵场仍在南方。3

运用①近底层鱼类的季节垂直洄游包括向上向下、向岸向海的洄游,掌握这种洄游规律,有助于组织渔业生产。北美西北沿海作垂直洄游的近底层鱼类有舌鳎、极鲽、小口鲽、江鲽、鳕、海鲈、鳗等。齿状多线鱼夏季从深水区向浅海作产卵洄游。渔业生产率和渔获物组成的季节波动,往往是鱼类明显季节垂直洄游的结果。2

②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鱼祭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鱼祭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鱼祭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对斑鱼祭资源丰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斑鱼祭资源丰度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 m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呈下降趋势;一定盐度范围内,斑鱼祭资源丰度随表层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盐度达到17时其丰度达到最大。因此,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低盐河口水域,斑鱼祭资源丰度较大,这与斑鱼祭的洄游习性、河口区受到淡水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