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是外墙包括主体部位(主墙体)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按外墙各部位(不包括门窗)的传热系数对其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求得,单位:W/(m2·K)。
当外墙的主墙体与外墙中的构造柱、圈梁、楼板端头等周边热桥采用不同材料时,周边热桥的传热系数往往大于主墙体。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以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作为性能指标和控制指标。外墙中周边热桥对外墙Km值的影响随热桥部位与主墙体传热系数的差值以及窗墙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并与外墙所采取的保温方式有关;而在窗墙面积比一定时,房屋开间对Km值的影响很小。1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式中:
Km——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
Fp——外墙主体部位面积,(m2);
KB1;KB2;KB3——外墙各热桥部位(构造柱、圈梁、楼板伸入外墙部位等)的传热系数,W/(m2·K);
FB1;FB2;FB3——外墙各热桥部位面积,(m2)。1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规定由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m的计算需要先计算主体部位和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以及相应的面积。在掌握了一般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后,主墙体和圈梁部位的K值计算已无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关丁字墙部位构造柱和楼板端头部位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外墙面上各部位面积的确定。
(1)关于丁字墙部位构造柱和楼板端头部位的传热系数(KB1、KB3)计算。为了使Km值的计算具有合理性,丁字墙部位构造柱和楼板端头部位材料热阻的计算厚度均应与主墙体部位一致,并取与主墙体部位相同的内表面换热阻。
(2)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混合结构多层住宅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中高层住宅,当建筑物各朝向窗墙面积比的平均值不大于0.31时,可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6—2002)列出的外墙计算单元各部位面积计算整幢建筑的外墙Km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