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牡丹鹦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牡丹鹦鹉属于中型鹦鹉类, 体长平均15cm 左右,体重40~50g。头稍大, 颈短, 嘴短、宽且呈钩状, 嘴红色, 虹膜黑褐色, 头部颜色有红、灰、黑3 种, 眼周及蜡膜呈白色, 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 上胸橙红色, 背部和翼绿色, 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 翼端黑色; 尾短圆, 呈绿色; 脚为对趾型, 灰色。2

生活习性野生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 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 双翼鼓动迅速, 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 尤喜食各种甜浆果。牡丹鹦鹉在食性上属于硬食鸟, 它们都有1 个短而厚实的嘴, 食时常咬剥开坚硬的种子外壳, 食取种仁, 一般不是将种子整粒吞食。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 并将其撕碎后垫入巢内。2

繁殖规律驯养的牡丹鹦鹉除了换羽期, 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1 年可产卵3~5 窝, 每窝产蛋4~8 枚, 孵化期17~19 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 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 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 天才离巢, 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 周后才能独立生活, 自己啄食。繁殖期间, 尽量减少干扰, 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玉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 相亲相爱, 互相理毛喂食, 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 余天即可分笼, 让亲鸟继续繁殖第2窝。人工繁殖首先要选择好亲鸟。一般6 个月龄的幼鸟就具有了繁殖能力, 但雌鸟最好年龄再稍大些。除了保证亲鸟身体健康、品种纯正外, 还要根据遗传规律, 预测后代羽色、血统。如欲搞品种改良或选育, 还要有亲鸟血统记录和遗传设计。配对方法有2 种: 一是先分出雌雄再成对单笼饲养, 观察几天, 如发现其能相互爱恋便可准备繁殖, 如1 周内不能相互依恋则需重新配对; 二是先在大笼内散养, 相互配对后再分笼成对单养。也有用大笼群养进行繁殖的。在群养情况下, 棕头牡丹鹦鹉开产的时间为5~14 月龄, 一般为8 月龄。黑头牡丹鹦鹉开产的时间为10~12 月龄,但蛋的受精和雏鸟成活率均不如棕头牡丹鹦鹉高。据观察, 亲鸟交尾时间一般在9 时、12 时和15 时, 每天1~2 次, 每次2~7 分钟, 持续2~3 天。交配后的雌鸟约1 星期后开始产蛋。牡丹鹦鹉虽能活20 年, 但只有体成熟后的前4 年为繁殖旺季。2

分布范围牡丹鹦鹉原产于非洲。野生原始种计有9 种, 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 其余8 种分布于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地。2

品种介绍牡丹鹦鹉在长期人工繁殖中形成了许多类型(品种), 已经培育出100 余个品种。由于我国引进的类型较单一, 目前驯养的主要是2 个类型:棕头牡丹鹦鹉和黑头牡丹鹦鹉。棕头牡丹鹦鹉(琉璃腰牡丹鹦鹉)原产坦桑尼亚, 体长约14cm, 背、翼、下胸腹为深绿色。额红色, 头棕褐色, 颏、喉黄橙色。颈及上胸为淡黄橙色, 腰为深蓝色, 尾羽外侧有蓝、绿、黑不同色彩的条纹。黑头牡丹鹦鹉( 黄领黑牡丹鹦鹉) 体长约14cm, 头部黑褐色, 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 上胸赤色带橙, 背、翼绿色, 翼端黑色, 尾绿色, 脚灰色。有人称黑头牡丹鹦鹉为伪装情侣鹦鹉或黄襟黑牡丹鹦鹉。2

雌雄鉴别①观看头型: 雄鸟头型为背儿头,头尖, 且头稍小; 雌鸟头型扁平, 圆滑,与雄鸟头型比较头稍大。

②观看体型;雄鸟体瘦, 好动, 性情凶猛, 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远, 眼显小; 雌鸟体较胖, 毛稍松, 不太好动, 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近, 眼显大。

③卧杠姿态: 雄鸟在杠上为立势、昂首挺立, 并显矫健; 雌鸟卧杠为卧式、趴在杠上, 温顺。

④观看尾羽尖: 雄鸟的尾羽尖为“V” 形, 雌鸟的尾羽尖分叉为“W” 形。

⑤用手摸泄殖腔: 雄鸟的泄殖腔表现为耻骨间间距小, 并表现有尖状突起( 即尖状物) ; 雌鸟的泄殖腔为两耻骨之间间距大, 尤其成鸟一中指可以伸进, 并且扁平, 没有突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