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成虫
黏虫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20mm,翅展35~45mm,触角丝状,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环形圆斑较大,后翅正面呈暗褐,反面呈淡褐,缘毛呈白色,由翅尖向斜后方由1条暗色条纹,中室下角处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器。1
卵
黏虫卵半球形,直径0.5mm,初产时乳白色,表面有网状脊纹,初产时白色,孵化前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但不整齐,常夹于叶鞘缝内,或枯叶卷内,在水稻和谷子叶片尖端上产卵时常卷成卵棒。1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40mm,头黄褐色至淡红褐色,正面有近八字形黑褐色纵纹。体色多变,背面底色有:黄褐色、淡绿色、黑褐至黑色。体背有5条纵线,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两侧各有2条极明显的浅色宽纵带,上方1条红褐色,下方1条黄白色、黄褐色或近红褐色。两纵带边缘饰灰白色细线。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斑。腹足趾钩呈半环形排列。2
蛹
红褐色,体长17~23mm,腹部第5、6、7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列的马蹄形刻点,中央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有尾刺3对,中间1对粗大,两侧各有短而弯曲的细刺1对。雄蛹生殖孔在腹部第9节,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节。2
生活习性黏虫是一种无滞育性害虫,条件适合时终年可以繁殖。在我国各地发生的时代数因地区纬度而异,纬度越高,发生世代数越少。在我国由北至南一年发生2-8代。2
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喜在温暖湿润麦田、水稻、草丛中产卵。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
黏虫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和迁飞的习性,对糖、醋、酒液和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行为,喜昼伏夜出。白天在枯叶丛、草垛、灌木林、茅棚等处隐藏。在夜间有2次明显的活动高峰,第1次在傍晚8~9时左右,另1次则在黎明前。1
黏虫成虫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一代化蛹羽化成虫后迁飞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二代化蛹羽化成虫后向南迁飞至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
黏虫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菜、大葱、苜蓿等。
黏虫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产卵时分泌胶质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包住,形成卵块,以致不易看见。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1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因子。气候对黏虫的发生影响很大。黏虫不耐0℃以下和35℃以上的温度,虫态适宜温度为10-25℃,适宜的相对湿度85%以上,黏虫发育喜欢温暖高湿的条件,干旱不利于发生。成虫产卵的适温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2℃,当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时,产卵数量下降。一般降雨有利于黏虫发生,但在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暴雨对黏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则较大。
(2)食物因子。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补充营养才能正常发育和产卵繁殖,迁入地蜜源植物种类的多少及其开花情况直接影响发生程度。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生长发育状况也不相同。
(3)管理栽培体技术。一般水肥条件好,作物生长茂密的农田,黏虫发生则重。
(4)天敌因子。黏虫的天敌种类很多。据统计,黏虫天敌种类多达150余种。主要有寄生性天敌黑卵蜂、赤眼蜂、黄绒茧蜂、绿绒茧蜂、螟蛉悬茧蜂、黏虫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中国曲胫步甲、赤背步甲、金星步甲、蠼螋、草蛉、青蛙等,致病微生物有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病毒、中华卵索线虫等。2
危害特点黏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可取食100余种植物,但喜食麦类、水稻、谷子、玉米、高粱、糜子、甘蔗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以幼虫咬食寄主的叶片为害,1、2龄幼虫潜入心叶取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由叶边缘咬食形成缺刻。严重时常把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甚至能把抽出的麦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以为害夏玉米最重,春玉米较轻。黏虫为害夏玉米,主要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是夏玉米全苗的大敌,故应注意黏虫虫情,并及时防治。
在北纬33°(1月份0℃等温线)以南黏虫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黏虫幼虫6次蜕皮变成蛹、直至再变成黏虫蛾后不再吃植物叶子,而改食花蜜,故不再对农业产生危害。3
防治技术(1)诱杀成虫。在田间数量开始上升时,田间设置糖醋酒诱杀盆15个/hm2,或设置杨树枝把或谷草把30-45个/hm2,逐日诱杀成虫,可压低田间落卵量和幼虫密度。
(2)诱卵和采卵。自田间成虫产卵初期开始,麦田插小谷草把150把/hm2诱卵,每两天换一次,将谷草把带离田间烧毁。谷田在卵盛期,可顺垄采卵,连续进行3-4次,可显著减轻田间虫口密度。
(3)药剂防治。用于防治黏虫的化学药剂种类很多。常用的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此两种药高粱禁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8%乐期本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溴氯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30%速克毙乳油2000-3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灭虫王3号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喷雾。
爆发成灾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黏虫害虫在山西省暴发。此次黏虫危害,从南至北,波及多地,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吕梁等地尤为严重。山西省植保总站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黏虫发生面积达570多万亩,是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4山西山西省再度动用飞机灭虫。黏虫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2012年8月,国内华北、东北地区暴发黏虫灾害。大量黏虫羽化成黏虫蛾后,飞回南方产卵越冬,由此造成黏虫基数比较高。2013年5月至6月,黏虫幼虫在江苏、江西、山东等地羽化成黏虫蛾,向北方飞迁,进入山西省产卵孵化,产出黏虫幼虫,这次危害山西省农作物的是当年生第二代黏虫。2013年5月以来,山西省北中部降雨较多,适合黏虫孵化发育,最终暴发黏虫灾害。上世纪大同地区暴发蝗虫灾害。为控制虫害,经省有关部门协调,空军某部调来一架飞机,实施空中洒药作业,及时控制了虫灾,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