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摇蚊幼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摇蚊幼虫由头部和13个体节组成,前3节为胸部,其余为腹部。幼虫第一胸节腹前方和腹部末节端部各有一对有趾钩的原足,分别称为前原足和后原足。两后原足之间,有2~3对肛鳃。幼虫的呼吸系统为闭合式无气门型,通过体壁(及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2

生物学特性摇蚊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其整个生活史为完全变态发育,生活史历期长短因不同种而不同,同种摇蚊生活史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多数摇蚊一年可发生多代,有的两年只发生一个代。摇蚊整个生活史经历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其幼虫阶段历期最长,蛹历期最短。

摇蚊的卵块多产在接近水面的阴暗而且潮湿的附着物上,包括水沟沟壁、池塘的塘壁、水草的茎部、还有水面上漂浮的树枝木板边缘。总得来说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摇蚊产卵只将卵袋的柄状部粘附在距离水面上几毫米处,而卵块部分可以在水中漂浮,随水流而浮动。卵块刚产出时只有3 mm左右,遇水则会膨胀,长度可以达到约12-18 mm。本次采集的卵袋如图1所示,长的为14 mm,短的为9 mm,为胶质圆柱状块体,块内约有300-650个卵粒,平均含有500个卵粒左右,卵粒按照螺旋形呈规则排列。而且,卵块内所含的卵粒数不随季节而有所差异。己经孵化出幼虫的卵袋用肉眼即可辨别出来,特点为卵粒呈现一片模糊状,也不再能观察到呈规则排列的卵粒。

幼虫

幼虫的形态为圆筒形蠕虫状,高龄幼虫大小体长不等,在2-60 mm之间,大多数幼虫体长在10-16 mm左右,有的幼虫非常短小,比如棒脉摇蚊(Corynoneura )幼虫体长只有3 mm左右,有的幼虫体长较长,例如羽摇蚊幼虫体长可以达到30mm左右。摇蚊身体由头、胸、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头部横切面大多为圆形,背面观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其头长(上唇前中骨片的前缘到冠突后缘的间距)与头宽(背面观时的最大宽度)几乎相等或者长为宽的数倍不等。许多微小且复杂的重要器官,例如上唇、内唇、颁、前颁、眼点、触角、上颚、下颚等,均集中在头部。胸部具有3个体节,腹部具有9个体节。但是,也有例外,在直突摇蚊亚科中,棒脉摇蚊属幼虫和特氏摇蚊属幼虫胸部的第2节与第3节是愈合的,所以体节仅有12节;在摇蚊亚科中,切诺摇蚊属(Chernovskiia )幼虫和乌烈摇蚊属(Olecryptotendipes)幼虫具有次生体节,胸部具有6节,腹部具有14节,所以体节由20节组成。胸部第一体节具有一对前原足,用来收集有机物碎片,细小的淤泥或者砂砾进行筑巢。腹部最后一节一般称作尾节,摇蚊族的一些种类,在第7腹节具有一对侧腹管,较短,分布在左右两侧,第g腹节具有2对腹管,较长,也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腹管是幼虫用来排泄的器官,它的数目和长度因种而异。3

龄期

摇蚊幼虫普遍具有4龄,除了极少数种类。整个幼虫阶段会发生3次蜕皮,刚孵化出膜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随后进行一次蜕皮,称为二龄幼虫,以此类推,一直到四龄幼虫。一般一、二龄经历时间很短,三、四龄时间稍长,四龄时间最长。而摇蚊的一、二龄幼虫发育时间较短,其骨质化器官不发达,也就是说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这些器官的尺寸和骨质化程度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一过程一直发育到三龄幼虫才会趋于稳定。因此,幼虫种类鉴定时采用三龄以上幼虫作为鉴定材料,形态特征才是可靠的。在天津和广州,专门养殖红虫的农民,采收的红虫也是三龄和四龄的高龄幼虫,开发为商品,供给市场上的观赏鱼食用。摇蚊亚科、寡脉摇蚊亚科、寡角摇蚊亚科以及直突摇蚊亚科的大部分种类的幼虫均具有筑巢的生活习性,刚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就具有建巢的本领,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幼虫身体也会逐渐增大,巢穴也会随之增大而增长。

摇蚊幼虫多数为红色,但也有白色(棒脉摇蚊亚科的棒脉摇蚊)、草绿色(粗腹摇蚊亚科的喀氏粗腹摇蚊)、黄绿色(直突摇蚊亚科的污秽刀突摇蚊)、黄色(摇蚊亚科的伤残长跄摇蚊)、浅褐色(摇蚊亚科的簇状长跄摇蚊)、粉红色(粗腹摇蚊亚科的肥胖菱跄摇蚊)、黄白色(直突摇蚊亚科的卵园直突摇蚊)、蓝绿色(直突摇蚊亚科的三束刚毛突摇蚊)。摇蚊幼虫体色为红色是因为其体内含有一种色素叫做血红素,可以牢固的结合氧分子,跟其他的非红色的幼虫相比,红色摇蚊幼虫更耐低氧,而且好多种类的幼虫生有侧腹管或腹管,具有呼吸的作用,能耐受更低的氧。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白色透明状,不具有色素,而且遇到筑巢基质就会很快筑巢。随着生长发育,色素越来越明显,幼虫体色也由白色透明到浅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而发生变化。3

四龄幼虫发育到后期,快要化蛹的时候,胸节膨大融合,体长明显缩短,在头部顶端会出现白色羽毛状的呼吸器官,称为呼吸角(Thoracic respiratory,呼吸角也有呈角状、棒状、丝状或者叶状等形状,其形状变化随亚科不同而不同。蛹的生殖腺很发达,雄性一般体短瘦小,雌性一般体长宽大,根据这点,可以从肉眼来判断雌雄。

接近羽化的蛹会从水底淤泥钻出,呈波浪状游向水面,身体不停摆动,好像要挣脱什么束缚似的。在所看到的的文章书籍中,没有发现有关蛹是否趋光的记录。本人曾在夜晚用手电直射水面,大约1-2分钟看到有即将羽化的蛹从池底和距离光源不远处游向最强光处,,然后游动几下静止,即可看到背面向上的成虫从蛹皮中钻出来,此过程历时3-_Ss时间,从蛹皮中钻出来的成虫停在原处几秒钟然后飞走,而且还发现,几乎所有从蛹皮中钻出来的成虫均为雌性。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不过至少可以得知,雌蛹对光照具有趋光性,雄蛹对光照是否有趋光性还不能确定。蛹羽化后蜕的皮会留在水面,如果在一个夏季鱼池中,成千上万只幼虫即可在一个下午完成化蛹、羽化,第二天早上便可以看到池塘边有密密麻麻乌黑一片的漂浮物,即是蛹羽化有蜕的皮。

成虫

摇蚊蛹羽化为成虫后,成虫一般会飞离水面,然后在合适的地点停歇一段时间,等待体内精子和卵子发育成熟。待体内精子卵子成熟之后,摇蚊会飞离原地,寻找成群的发育成熟摇蚊在距离地面0.5m-10m的高度形成蚊柱,进行婚飞和交配。交配之后的雌性摇蚊会飞离蚊柱,飞向潮湿阴暗的水面附近停歇一段时间后开始产卵。产卵后的摇蚊很快便会死亡。3

种群分布稻田摇蚊在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稻田中为害很大,往往需要进行防治。我国稻田中发生的摇蚊种类丰富,且发生数量巨大。4

摇蚊幼虫人工培育养殖池建设养殖池用砖块浆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积为50平方米一300平方米,但益小不益大。池形为长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边,排水管用直径为10厘米的PVC管制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径相同的PVC管,用以调节水位,使每个养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1000平方米一2000平方米设化粪池1个,面积50平方米一80平方米,深60厘米。

养殖前准备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质土,泥土粒径